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

一,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

魏蜀吴三国的体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三个国家却都默契的选择了屯田制。要知道,当时每个国家的体系规划都是不同的,他们竟然能同时采用屯田制,这充分说明了屯田制的作用,那屯田制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三个国家同时认可呢?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三国的屯田制。


我们首先来看看屯田制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兵农合一,屯田制就是由官方招募士兵和农民,让他们来种田。这样不但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人力资源,而且还能解决粮食不足等问题。屯田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那就是士兵不是只能依靠后方补给,他们其实也能做到自给自足。

曹魏


至于屯田制的应用,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曹操。可实际上,在三国之前,也就是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屯田制。当时的西汉统治者让戍守边防的队伍在战时打仗,闲时种田,并且还招募了一批农民专门去边疆耕种。


不过这只是屯田制最本真的样子,那时候人们屯田还仅仅是为了解决粮食运输不便,边疆军队供给不足等问题,它的实质并不是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不过也正是由于它在早期表现出来的性价比,这才有了后来战乱的三国时代将其制度化。


三国时期最早提出发展屯田制的,是曹操两个部将,即枣祗、韩浩。

《三国志》有载:“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他们两个很早以前就一直朝着兵农合一的方向努力。在打败黄巾军并且收缴了无数的农具后,他们便开始着手准备屯田。

但因为屯田制这个想法别说规模化应用,甚至连在中原地区开启都没有,毕竟在汉时期也只是在边疆推广。因此,很多守旧的农民们对这项政策非常排斥。为了推动这项政策的发展,曹操采用了袁涣的建议,将强制招募改为了自由应征。


因为不再担心军事编制方面会对自己产生束缚,所以农民们的积极性变得非常高。同时他们也确实因为屯田制获得了不少的利益,所以这项政策得以全面推广,屯田制度很快就在辖区内落实了。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百废待兴,甚至有着“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说法。在曹操的强烈支持下,屯田制的规模化实行后,北方经济则开始复苏。

《三国志》记载屯田制实施后的景象为:“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作为屯田最早的推行者,对屯田扶持力度又大,因此曹魏的屯田制可以说是三国当中最为成功的。

东吴


说完了曹魏,咱们再来看看东吴。东吴屯田效果并不如曹魏那么卓越,因此史书记载并不算多,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零星史料中找到相关记载,比如我们如果有心,仔细看看陆逊的官职,就会发现他曾经就是屯田都尉。


《三国志》有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这充分证明东吴在当时也紧随曹魏之后,也实行了屯田制。虽然东吴地势不如曹魏地域地势平坦开阔,相对而言屯田的规模没有曹魏这么大,但总的来说屯田的范围依旧是不小了,只要是平地几乎都有了屯田。

但孙权可能只是得知屯田是良策,但是并不能够很好的跟进屯田的进度,规模本来就不可能比上地域辽阔平坦的曹魏,而进度也无法有效跟进,自然而然取得的成功没有曹魏的好。


至于进度无法完全跟进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东吴实施的是部曲制,部曲制下多为姓氏军,部曲甚至可以世袭,这不仅仅导致军队在调动上存在很大问题,而且屯田的目的大多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孙权想好好屯田,在屯田收到和曹魏一样的效果,自然而然就难了。

蜀汉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蜀汉的屯田制。蜀汉的屯田多为军事目的,以诸葛亮为主导。诸葛亮在五丈原和敌军对峙的时候,在边疆驻地实行了屯田制。他将士兵们打散,之后和当地的农民混编,之后一起开展屯田。在这个过程当中,士兵们没有侵扰农民,反倒是和他们相处的非常好。而从他驻扎的五丈原之后立马进行屯田,说明他不但对屯田比较了解,而且认可度也是非常高。


诸葛亮之后,蜀汉接着还有姜维的屯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姜维“避祸沓中”。但如果不了解屯田这个大背景,相信很多人还会对姜维的行为感到疑惑。可是在了解上述背景之后,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姜维并不是在划水,他在做的事情就是屯田。这变相证明了屯田在当时的蜀汉已经是开始应用了。

因为这些记载,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蜀汉的屯田制和老祖宗时期西汉的屯田制非常相似,都是功能性比较强,并且都是放在边疆,也都是出于军事目的考量。


这样说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也恰好说明了蜀汉屯田的局限性。众所周知,汉时期的的屯田制只不过是屯田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将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制度上来,所以说它也远远达不到曹魏的那种应用规模和程度,效果也是有限的。


当然了,蜀汉屯田制实施效果有限,这也还需与蜀汉地理位置联系起来。李白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这句诗,我们就能知道蜀汉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了。

虽然当时士兵还有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因为地理环境实在是太差,所以到头来蜀汉收获的粮食还是非常少,自然而然屯田效果不佳。

总结

说完了三国屯田制,咱们再来总结下为何魏蜀吴全部都要推行屯田制。或许看过上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了原因,自然是有需求了,然后就规模实施了。三国时期,粮食是非常匮乏的。别说是那些百姓,就算是打仗的士兵都有可能食不果腹。


《三国志》有载:“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


从上可以看出,吕布和曹操对峙的过程当中,曹操选择先收麦子,之后再和吕布开战。有人会说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吗?其实不是因为曹操喜欢胡闹,而是因为军队的粮食实在是不够了,这是迫于无奈。我们看看,连曹操都这样捉襟见肘了,当时的其他诸侯军阀的困境可想而知。而在三国鼎立后,虽然战争不如以前多,但局部战争仍然持续火热,粮食需求依然是相当大,所以屯田在整个三国时期也是势在必得。

有效需求是决定因素,而官方的支持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拿曹魏来说,最早的曹操是最先推行屯田制的人。曹操做事非常的缜密,他敢在全国推广,说明他对屯田制非常有把握。给他底气的不是别人,而是屯田制本身。屯田制是互惠互利的。屯田的官员会给农民们提供土地,种子还有耕种工具,而农民们只要辛勤劳作即可。


在后来的唐宋时期,施行的是劳役地租,农民们除了保留自己的口粮,剩下的需要全部交给国家。而在三国时期,因为时局混乱和统治者对粮食的渴望,所以基本都是实行分成制实物地租,意思是官府和农民按照比例分成,而不是将粮食全部上缴。


这样做看似官府是吃亏了,但实际上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让粮食大幅增产。比如上文说道曹魏在实行屯田制的第一年,就收获了数百万斛的粮食。


总的来说,屯田制或许并不是是非常完美,但是在三国时期,屯田制的确是解决了魏蜀吴的一些危机,甚至是帮助了其复苏,这是三国实施屯田制的主要原因。


参考史料:《三国志》

二,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度的优势

三国的屯田基本上都是军屯,民屯基本没有。

屯田的背景就是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动乱不堪,军阀混战导致百姓纷纷逃离,土地抛荒,粮食大减,曹操在和吕布作战时因为没有军粮,干脆制作人肉脯做军粮,可见当时的惨状,汉献帝逃离长安时一路挨饿,连皇帝都吃不上饭,更何况普通百姓!

曹操是军阀中帅先屯田的,他利用在青州俘获的黄巾军在许昌周围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官府出牛马和其它生产资料,黄巾军负责劳作,分成官民四,虽然百姓所获不多,但是足够温饱,最重要的是百姓可以维持安定的生产环境!

后期曹操还阻止纯粹的军屯,戍守边疆的同时也进行劳作,收成全部归军队所有。

屯田的开始为曹操积攒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从这一年开始,曹操再也没有收到粮饷的牵制,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无往不利!

蜀汉屯田主要是在后期,魏延驻守汉中就是屯田获得军粮,蜀道难,如果北伐从成都转运粮草耗费太大,所以无论是魏延,诸葛亮还是后来的姜维,全都在靠近凉州的地方屯田,方便就近补给,随时出征!这也说明在蜀汉内部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否则也不不着屯田,成都可是天府之国,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战乱,不可能缺乏粮食。所以蜀汉屯田是无奈之举。

东吴屯田属于公私兼营!

东吴实行的是世兵制,兵权由各个将领自行掌握,这是东吴本地豪族士族众多,加上孙策定鼎江东时杀伐过重引起了豪族反弹决定的。

东吴政权就像一个联邦,孙权是老大,掌握最大的权利,下面的各级将领都有自己的地盘,相当于封地,封地产出充作军饷。

为了扩张兵员和财源,东吴的屯田方向对象基本上都是山越人,抓捕山越人充做劳力,利用山林荒野改造农田,所以东吴屯田虽然小有成就,但是效果一般!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如何评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屯田制)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