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蜀汉和东吴怎么灭亡的)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一,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

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

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

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

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



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

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

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

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

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

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

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

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

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

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

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

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

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



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

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

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

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

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

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

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

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

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

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

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



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

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

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

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

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

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



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

其实这才是关键。

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

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

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

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

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

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

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

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

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

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

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

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

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

其中。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

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

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

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



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

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

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

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

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

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



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损失不可谓不惨。

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

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

不过。吴军最终还是惨败。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



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

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

另外前面也说了。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

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

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

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

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

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

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

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

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

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

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

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

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



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

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

孙皓听说后,很高兴。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

孙皓一听,更高兴了。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

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但孙皓就是不听。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

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

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

事后,司马炎很恼火。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真是气死了。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

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

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

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

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

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

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

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

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

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

给你机会不中用。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

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

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

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

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



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

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

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

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

“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

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

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

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现在怎么样?还不是拿下来了。我看你有没有脸!

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

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

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

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

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

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

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

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暂时禁言。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

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

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江淮湿气素来很大。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

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

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

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

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

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但也算是很快了。



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

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

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吴军不堪一击。

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

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

二,东吴与蜀汉的战争

263年,蜀汉宣告灭亡。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吴主孙休先后派出两军。以名将陆抗为首的豪华阵容,明面上做出支援态势,实则欲图夺取巴东,打通入蜀通道,图谋自保。然而巴东太守罗宪认为东吴不守信用打算吞并巴东,干脆倒向曹魏。罗宪善于用兵,先是正面催破吴军,而面对陆抗率领的三万主力又坚守了足足半年,先后两战使得罗宪一举成名。

经过长达6个月的攻防战。罗宪部死伤惨重,而且因为瘟疫死亡过半,罗宪不得不向司马昭求援。司马昭认为蜀中刚刚经历了钟会姜维之乱,不宜用兵,因此命荆州刺史胡烈围魏救赵,攻打吴军久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背受敌之下不得不选择退兵。夺取入蜀通道计划宣告失败,从此东吴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一、英主孙休早逝,暴群孙皓上位

就在蜀汉灭亡的第二年,吴主孙休英年早逝,不过而立之年。在三嗣主当中,孙休无疑是最精明的一位,他在位不过短短六年,诛灭权臣、重视教育和衣桑,虽然过于宠信张布等人,不过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与先后权臣们架空的孙亮、暴虐的孙皓相比,孙休绝对是一位明主。孙休是有儿子的,但是他去世时也才30岁,其子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幼主孙亮即位的悲剧尚未远去,蜀汉灭亡的阴影就在眼前,朝野上下普遍想要拥立一位年长的国君。

老臣张布和濮阳兴说服朱太后以孙皓即位,时年23岁的孙皓登基称帝,是为吴末帝。孙皓初登基时也曾有一番作为,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济,减省宫女,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期待。然而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当他的屁股坐在了万人之上,生杀予夺操持于一人之手, 孙皓很快便暴露出了本性。他性格暴虐,好酒色,听说濮阳兴、张布等人后悔拥立自己,毫不犹豫的便对他二人下了杀手。自古以来从龙之臣不是那么好做的,君择臣臣亦择君, 张布和濮阳兴的眼光无疑不怎么样,不过也许是孙皓的演技骗过了他们。



二、西陵之战东吴胜利,可随着陆抗去世,攻打晋朝变成了穷兵黩武

就在孙皓即位当年,司马昭派遣东吴降将给孙皓送去一封书信,信中陈述形势利害,携带普覆灭蜀汉之威,希望孙皓这个新君能识点相,别像是安乐公一样,等到兵临城下再出城投降。有来必有往,孙皓在265年派遣徐绍、孙或二人给司马昭回信,结果徐绍刚走到濡须口,就被孙皓叫了回来,当场处死。因为有人报告徐绍称赞中原,再这么下去吴国就得道路以目了。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孙皓可以称之为精神变态。可想而知,东吴国内前景昏暗。


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晋朝开始。在孙皓的暴虐统治下,不断有吴国将领向晋国投降,其中基至包括孙吴宗室。272年8月,孙皓征召西陵都督步阐,但步阐不予理睬,还降了晋朝,孙皓马上命陆抗去讨伐。步阐又不是罗宪,当然不是陆抗的对手,陆抗不但击破了步阐,而且大破前来援救的晋军。孙皓被西陵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之后屡次兴兵攻打晋国,可是西陵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陆抗,有陆抗这道万里长城在,东吴自然固若金汤。可是随着陆抗在274年病逝后,对晋朝的军事行动完全变性为穷兵黩武,损兵折将。



三、司马炎下定决心攻吴,东吴灭亡

早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国力便远远超过蜀吴两国之和,如今融合了魏蜀两国的晋国,国力更是远胜东吴,而且取得巴蜀,更是在战略上突破了东吴赖以为生的长江防线。晋国经过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和军事准备,司马炎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长江。其实司马炎早有灭吴统一之心,但是朝臣内部意见不一,因此久久难以做出决定。而荆州前线的主帅羊祜在278年重病,且很快逝世,去世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并且极力盛赞。

司马炎果断让杜预接了羊祜的班,为灭吴战争做好准备。杜预第一步便是奇袭西陵,一且拿下,那么益州的部队便可顺流而下。而自从陆抗死后,孙皓便逐渐削减了驻守的兵力,杜预一战成功,而且利用孙皓多疑的性格,施展了借刀杀人之策,让孙皓主动撤换了西陵守将张政。临阵换将乃是军中大忌,杜预认为环境已经成熟,在279年8月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然而扬州的王浑上表扯杜预的后腿,声称东吴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伐晋,朝中的反对派也趁机说三道四。司马炎也犯了袁绍的老毛病,打算明年再伐吴,杜预大急,给司马炎先后上了三回书。到了第三次,大臣张华看到信后苦劝司马炎不要再犹豫,最终使得司马炎下定决心,即刻发兵。

279年11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遗策,发大军二十万,水路齐出,兵分六路伐吴。不过接下来的主角就并非是杜预了,而是王濬,他早就在益州大力造船,编练水师,借助顺流而下的优势。王濬部可谓所向无前,以火炬烧断横江铁索,击破了吴将张象舟师万人,率先杀进建业,孙皓宣布投降。不过东吴也并非没有忠节死难之臣。面对晋军讨伐,孙皓命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迎战,张悌三人并非名将,三万吴军也是毫无斗志。这一战不出意外的败了,诸葛靓带着数百人退走,张悌不肯退,愿为国战死。张悌虽无姜维之才能,却有姜维之志向,可惜大厦将倾,非一人所能扶也。



结束语

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可说是苦苦支撑。其实再往前看,当孙权背刺关羽之时,东吴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已经破裂了,尽管两国后来又建立了同盟,但这种同盟是没那么可靠的。况且两国加在一起,共同伐魏,都是失败的多,更何况,蜀国已亡,东吴独力难支。

若是有孙休这种精明的君王,再加上数名陆抗这样的将领,东吴未必不能够支撑得更久一点,支撑到晋朝自己的内乱爆发,然后一统天下。可惜到了最后,只有孙皓这样的暴君,他不但没能够拯救处于危机中的东吴,反而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晋朝灭了东吴后,中华大地迎来了短暂的统一,可随即来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的时代。三国时的群雄并出,争霸天下,到了这个混乱的时代就只剩下了权谋、夺利,以至于让今天的人们都不想要提起。

三,蜀汉灭亡时东吴有派援兵吗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确实想不到轰轰烈的三国,笑到最后的并不是魏蜀吴三国,而是篡魏自立的司马家,司马昭生前灭蜀汉,却未能一鼓作气灭吴,然吴国此时也是气数将尽,灭亡在即。不过与蜀汉因年年征战,民疲国衰亡于魏不同,吴国之亡国,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吴宫干戈不断,国力衰退



魏景元四年(263年),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诸葛绪等大将率领15万大军兵分五路伐蜀,时宦官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虽然屯兵沓中的大将军姜维力挽狂澜将钟会大军阻拦在剑阁,但征西将军邓艾出奇兵,从景谷道偷渡,如神兵天降进直绵竹,打败据守在此的诸葛瞻父子。魏军逼近成都,蜀中大震,最终后主刘禅接受谏议大夫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接到后主投降敕令的姜维,寄希望于借钟会之手复国,不料事机不密,为监军卫瓘,姜维、钟会、邓艾俱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的同时,唇齿相依的东吴却深陷内乱。自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南鲁党争)以来,吴宫便干戈不断,皇位更迭频繁,权臣交相掌权,吴国陷入长期的内乱当中。

吴太和二年(252年)四月,吴大帝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大权掌与诸葛恪、孙峻、孙弘之手。当时,太傅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但他为人骄横跋扈,在当年便爆发了东兴之战,此战东吴以4万之兵大败曹魏,而曹魏的统帅正是后来支持灭蜀大计的司马懿次子司马昭。



东兴之战的大胜提高了诸葛恪在东吴的威望,但也助长了他的骄傲轻敌。目空一切的诸葛恪于建兴二年(253年)又起兵数万攻打淮南,结果遭到惨败,回朝后,孙峻定下鸿门宴,将他诛杀于御前。东吴大权为孙峻所夺,三年后孙峻病死,权力又移交至其从第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孙綝的暴虐执政弄的东吴内部天怒人怨,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吴太平三年(258年),丞相孙綝废少帝孙亮为会稽王,将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孙休立为天子,孙綝与其兄弟五人共掌禁军,权势熏天,权力大于皇帝。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景帝孙休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诛杀孙綝兄弟。尽管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东吴疲敝之态已显,国势已是日渐衰弱。

东吴自吴大帝孙权病逝后便持续干戈,权臣擅权,穷兵黩武,这极大削弱了东吴的国力。这边吴国正内乱不断,那边曹魏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发动了灭蜀之战。吴元兴元年(264年),吴主孙休兵死,当时刚直蜀汉新灭,交趾又叛吴降魏,随着蜀汉灭亡,吴蜀联盟不复存在,孤立的吴国已经完全处于魏国的包围之中。为了稳定人心,避免少君执政引起权臣乱国,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决定拥立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君。

孙皓乱国,吴国苟延残喘



孙皓即位后,曹魏也正在经历着改朝换代,随着晋王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逼魏帝曹奂禅位,曹魏灭亡,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当时晋朝新立,需要稳定内部,因此并不急于灭吴,考虑到吴国占有长江天险,而晋朝需要组建一支熟悉水战的水军,因此为灭吴做了十几年的战前准备。吴天玺二年(276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晋朝灭吴的战前准备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东吴此时虽然孤立无援,但本应该意识到危险性,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以防晋朝来攻。但昏庸的孙皓即位后,其骄奢淫逸、残暴无道却弄的国内民怨沸腾,他没有选择休养生息,巩固边防,反而主动出兵攻击晋朝,连年征战虽然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也同时加重了东吴的负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这种做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吴弱晋强的现实,反而惹怒了晋朝,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孙皓乱国,不仅仅是他在国内实行的残暴统治,更主要的是他频繁的用兵,穷兵黩武徒耗国力,却始终未能对晋朝构成威胁,反而了加速了吴国的灭亡。晋朝此时没有发起灭吴之战,也是因为准备尚不足,其实当时有识之士都看的出来晋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晋灭吴之战,吴国长江防线崩溃



公元279年,经过长达十三年准备的晋朝,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共计二十万大军,分六路大举伐吴。六路大军自巴蜀起顺江而下绵延不绝,沿途旌旗飘扬声势浩大,得知晋军大举来攻的吴主孙皓匆忙组织抵抗。丞相张悌统领三万吴军渡江迎战,与晋朝大将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两军交战之际,之前伪降的晋将张乔从背后引兵杀来,吴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三万吴军几乎全军覆没。同时其他几路晋军也进展顺利,长江沿岸吴国守将几乎望风而降,至次年四月,吴沿江守军已大多被击破,歼灭吴军达六万多人,晋军此时已经与建业隔江对峙,只需一声令下,便可万乘其发,渡江直驱吴都。

晋灭吴之战进展顺利,根本原因还在吴国自身,由于吴主孙皓的暴虐统治,东吴早已是上下离心,疏于防备,不仅指挥混乱,而且将士斗志几无,以至于节节败退,东吴灭亡在即。

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晋将王濬率先率领晋朝水军抵达石头城下,外援尽绝的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只得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向王濬投降,孙吴至此宣告灭亡,西晋实现了天下一统。立国五十七年,虽占有长江天险,共有军队达二十多万的东吴政权为何在晋朝的大军来攻下一战即瓦解,最终导致覆灭,其主要原因何在呢?

吴国亡像已明



东吴之亡,归根结底还在于东吴自己,吴主孙皓自当政以来,采取了最残暴的统治,任意杀害臣民,其手段残忍血腥。而且疑心病重嫉妒心强的孙皓,更是对凡是他看不顺眼的臣子动辄剥皮车裂,如此残暴无道,自然令吴国上下人心丧尽,众思归晋。从政治层面上看,东吴腐朽而残暴无道的统治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必败亡。

从曹魏到晋朝,为灭吴做了长达十七年时间的准备,兵家有云“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在司马昭灭亡蜀汉后,吴国不少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曹魏下一步肯定是要伐吴,在晋吴对峙期间,更应加强军备,增强沿江战略要点的防御力量,切实防止西晋的突袭,但孙皓对这些建议却统统置之不理,放任长江防线防备空虚,坐等晋军来攻。

可以说晋朝对东吴有压倒性的优势,不管在人心上还是军队作战能力上,东吴都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只是晋朝给予了东吴的这十几年的缓冲时间,东吴却始终未能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二十多万的军队一战即溃,东吴之亡,实亡于自己。

四,蜀汉和东吴打过几次仗

蜀汉灭亡,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了。

东吴并不愿坐以待毙,为了应付危险局面,他们迅速做出反应,调整部署,试图“单打独斗”下去。

把握时机,浑水摸鱼

蜀汉灭亡前,损耗即试图派出军队,救援蜀汉。

可惜,刘禅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军尚未行动,蜀汉就灭了。

蜀汉灭亡,不仅意味着东吴的盟友丢失了,也意味着魏可以在益州打造船只,顺流而下。

早在发起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就定下平吴之策:灭蜀后,打造船只。三年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吴!

而邓艾在灭蜀后,也表示要即可留在成都打造船只,准备伐吴。

计划不如变化快,很快,魏国就出现了问题。

邓艾、钟会之乱后,蜀中大乱,益州百座城池没有归属。

264年,东吴决心抓住机会,浑水摸鱼,进攻益州。

可惜,已经灭亡的蜀汉遗将罗宪坐镇永安,不愿归吴,坚决抵抗六个月!

与此同时,司马家派胡烈出兵进攻西陵,无奈之下,陆抗只得退军。

东吴浑水摸鱼的打算,失败了。

迁都武昌,照顾全局

同年,孙皓即位。次年,徙都武昌。

徙都武昌,正是孙吴对新形势做出的调整。

东吴以长江立国,建业虽险,但毕竟过于下游,不利于对长江全线的控制。

当年,吕蒙“白衣渡江”,孙刘翻脸后,孙权也亲自驻到武昌。

直到后来吴蜀复好,孙权才回到建业。

此时,蜀汉已灭亡,东吴重新受到西、北两面威胁,孙皓也迁到武昌,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此举,对东吴的防务是极为有利的。

后来,西晋灭吴前,就非常担心东吴再次迁都武昌。

杜预力请迅速伐吴时,就表示:如果孙皓再次徙都武昌,加强江南诸城防备,积大船于夏口,则西晋灭吴将出现变数!

可惜,因为官僚、百姓反对,以及建业附近的叛乱,孙皓次年便回到了建业。

这次调整,半途而废!

调整防御体系。

形势变化了,但东吴的实力并没有增强。

因此,东吴需要重新调整防御部署,妥善分配兵力,重建防御体系。

1、防御重心西移。

此前,东吴的攻防重心,皆在淮南方向,而荆州地区的防御重心,也在江陵、江夏一带。

随着西线形势紧张起来,东吴将防御重心调整到了西陵、宜都一带。

东吴以西陵为“国之藩表”,将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处合并,由名将陆抗驻守。

陆抗的战区“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坏南蛮”,成为东吴防务的顶梁柱。

当然,由于东吴总兵力没有增加,加强一处,自然意味着其他区域兵力的减少。

因此,对于兵力削弱的各处,自然也是要找到新的方针的。

2、削弱淮南兵力。

淮南,一直是吴、魏角逐的重心所在。

不过,打了几十年仗,大家都“认清形势”了。

首先,东吴对淮南攻势“死心”了。

魏灭蜀前,魏国发生了淮南三叛,魏国淮南战区抗拒联络东吴,一起抗拒司马家。

文钦、诸葛诞起兵时,东吴两次派大军支援,并一度进入寿春。

然而,东吴与淮南联军还是毫无悬念地被击败了。

如此形势都搞不出什么名堂,自然东吴以后也可以“死心”了。

其次,魏国对淮南方向也“死心”了。

自曹操四越巢湖以来,曹丕、曹睿、司马师时期,曹魏数次集结大军进攻濡须。

然而,由于东兴、濡须一带的险要地势,曹魏一直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自252年东兴之战后,直到晋灭吴之战展开,魏晋已不再对东兴、濡须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且,由于司马家在淮南缺乏基础,即便在淮南平叛,更换心腹将领后,司马家也不敢过于加强该地实力。

因此,孙吴削弱了在淮南地区的兵力部署。

3、江陵、江夏等地防御:重心南移+以水代兵。

东吴对江陵、江夏等地的防御套路一直是:前沿防御+水路反击。

在江陵等江北重镇,留守兵力一直不多,早在曹丕伐吴时,守江陵的朱然兵力就很少。

吴以足够少,却足以抵抗一时的兵力守江陵,并从夏口沿沔水反击,截断魏军后路。

因此,魏在荆州方向,一直没有做出大动作。

蜀汉灭亡后,随着荆州防务重心西移,东吴在这些地区的兵力进一步减少。

东吴的方略是:坚城防御+以水代兵。

江陵大堰,可以使周边变成一片泽国,使魏晋军难以发挥。

而在江夏等地,由于东吴始终掌握一定水师优势,因此,魏晋也找不到太好的办法。

经过调整后,东吴的防御得到了一定加强。

这一点,在272年的西陵之战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西陵之战:经得起考验的防御系统

272年的西陵守将步阐叛吴归晋。

晋派杨肇率军前来支援步阐,并派名将羊祜率军进攻江陵,以牵制吴军。

吴军众将都担心西陵丢失后,江陵再失,虽不主张陆抗攻西陵。

陆抗表示:重点是西陵!江陵守得住!即便江陵守不住,只要西陵收复,我们也能拿回来!

对守江陵,陆抗已成竹在胸:大坝!

当时,对面的名将羊祜水平也不是盖的,忌惮吴军筑的大坝,扬言要毁坝,企图“诓骗吴军”。

陆抗闻言,干脆直接毁掉大坝!

羊祜无奈,只得改用车子运输物资,攻城组织、效率低下。

随即,陆抗在西陵城外筑围防御,内困守敌,外阻敌援。

最后,陆抗攻破西陵,恢复形势。

此战表明,以陆抗部为核心的新防御体系是经得起考验的。

1、西陵防御有多重保障,足为“国之藩表”。

此战,西陵归魏,陆抗处于“前有坚城,后有敌援”的不利境地。

但是,陆抗围城后,只需以东面东湖、东山等天然屏障,既可从容应对晋援军。

2、江陵兵虽不多,但可以自保。

此战后,晋臣弹劾羊祜:用兵五万,顿于城下。

尽管晋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东吴“以水代兵”后,即便是名将羊祜,也计无所出!

因此,陆抗时期,东吴的防御体系是相对稳固的,可以抗拒北方。

自残

不过,陆抗去世后,东吴自己毁掉了自己的防御体系。

陆抗死后,孙皓或许担忧陆氏实力大,将陆抗之兵分署于他的几个儿子。

随后,又将陆抗的防区拆分为几个防区。

更严重的是,孙皓将一些比较平庸的亲信、宗室江陵安排于江陵等地。

此外,孙皓还减少边防兵力。

孙吴并非兵力锐减,而是用为他用。

比如,陆抗去世前,孙皓就封九王,各给3000兵。

九王,各3000兵,就是27000人。

陆抗去世前,请求增兵3万,这个缺口,孙皓是填补得上的。

一番摧残之下,东吴的防御体系已经混乱!

280年,西晋灭吴,破竹之势,轻松讨灭!


从大局上说,魏灭蜀后,魏晋对东吴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司马家完成代魏,并且解决了秃发树机能等问题后,灭吴机会已经极大。

但是,单纯以战役而言,东吴未必会轻松被灭。

尽管西晋实力强大,但其战斗力已经出现衰竭迹象。

对付秃发树机能,晋连连损兵折将,就是明证。

东吴再不济,也比秃发树机稍强一点的。

而且,晋灭吴之战,总兵力20万,其兵力对比的优势远不如当年赤壁之战。

晋新造水军,是在益州打造。

益州,本无经验丰富的水军,其新造之水军,战斗经验远不如赤壁之战时的荆州久战水军。

即便如此,晋灭吴时,却是“破竹之势”,轻松胜利!

看来,东吴存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蜀汉攻打东吴

导言

东吴之所以最后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因为曹魏内部危机的总爆发。司马家要代替曹家最终延缓了伐吴的动作。这是历史的遗憾并不是历史的选择。东吴这个政权在他末期已经民心尽失,失败指日可待。他是无力和晋朝对抗的。


东吴对抗曹魏

当东吴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晋国的大军了。而司马家也已经完成了对于曹魏的最终整合。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这位雄才大略之主最终没有等到统一的消息,而他的儿子司马炎一上台就推翻的曹魏。

曹奂最终成了末代之君。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十一月十四日,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这一系列的操作之明快,和当年曹丕篡汉也差不多。都是狠人

在解决完内部危机之后,终于把矛头对向了东吴。此时东吴还在醉生梦死之中。因为他们都知道,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灭吴之战

说来也奇怪。晋国灭吴之战很顺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无论是推进还是攻坚几乎都是畅通无阻。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事实上这种方案我看来都是多余的。东吴已经无力防守只不过看上去比较精彩而已。

羊祜大神带队打东吴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

可惜天不遂人愿 羊祜病死,又换另外一个大神杜预。杜预可牛了号称杜武库,文化水平又高本事又强。他继承了羊祜的战略,对吴国采取了毁灭性的打击。

完成了统一。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蜀汉和东吴怎么灭亡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