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出战都会自报姓名,关羽出战华雄是否报我是马弓手?(关羽为前将军)

古代将军出战都会自报姓名,关羽出战华雄是否报我是马弓手?

一,古代将军出战都会自报姓名,关羽出战华雄是否报我是马弓手?

在《三国演义》里,张飞在阵前大喊“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赵云在两军对阵时也报名“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唯独关羽很少自报名号。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是在诸位诸侯面前说了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都没人认识他,公孙瓒介绍说他是刘备手下充当马弓手。

在众人不屑的眼光里,关羽提刀出战,很快提着华荣的头回来,曹操之前敬关羽的酒还是温的,这速度够快的。但是没有说关羽报什么名号。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使也没有报名号。关羽“千里走单骑”时,走到了黄河边,秦琪不太认得关羽,关羽才报名号说“汉寿亭侯关某也”。整部《三国演义》小说里,关羽自报名号的场面大概只有这一处。

而关羽有很多场面都会对敌将说“你比颜良文丑如何?”口气明显是十足的傲慢。再说,小说很大主题就是宣扬关羽的“忠义”天下闻名,谁会不认得关羽呢?所以,关羽基本上到哪不要报名号,何况战华雄时是“马弓手”,不值一提。

事实上,古代将军出战,单挑自报姓名,不过是各种艺术形式对人物进行的创造性刻画,增加人物的个性,使其更丰满,更适合人们欣赏口味,为了增加其内容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观众。由其是评书。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战争就意味着杀戮,战场上只有屠杀。根本没有像评书里或小说演义里说的,互相报名号,诸葛亮与王朗阵前互骂,更不可能有刘备与曹操在汉中阵前聊天的场面。

二,关羽当主将

古人崇德义,斗战亦高风。

两将阵前遇,且把名来通。

有爵报爵位,无爵报官名。

无职亦无衔,籍贯也能用。

身为通戢犯,关公脸赤红。

不言亦不语,抡刀往前冲。

趁敌手无措,温酒斩华雄!

古代时候打仗那是很讲规矩的,不像现在这么胡来,仅仅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问“你瞅啥呢?”,答“瞅你咋滴?”俩人就打起来了,砖头啤酒瓶子乱飞,头破血流,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上古崇于道德”,两军阵前打仗可不是街头斗殴,厮杀也得讲规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打仗时候双方默认的一些习惯性的程序。

敌对的双方先要摆开阵势,训练有素的士兵齐齐整整地站好队列。队伍中有拉着战鼓的大车,将军下令鼓手开始咚咚地敲响,大车两边的军乐队吹起号角,士兵在音乐伴奏声中迈步前进。这就叫“闻鼓而进”

千万不要以为在古代当一个鼓手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人是很讲究的,崇尚礼仪。鼓,是一种礼器,不能瞎打。咱们举几个例子:官员审案子,在衙门口前鼓手打的是《急急风》,到了求神祈雨的时候,鼓手打的是《慢长捶》,秋天庄稼丰收了,在庆典上打的是《凤点头》。你不能胡来,卟噜通、卟噜通毫无节奏地一阵乱敲,那叫《乱翻天》,只有在皇帝驾崩的时候才这么打。你胡敲一气,会害了自家性命。

两军阵前打仗,“夫战,勇气也”,鼓手打的是《猛虎下山》,激励士气的,大家听了血涌上头,就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

随着咚咚的鼓点,两军逐渐接近,经验丰富的将军估摸着双方的距离已经差不多了,就下令膂力超群的弓箭手出阵放箭。箭矢落下,插在地面上,敌我双方看到弓箭射程,就能把握住安全距离,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白挨一箭那是活该。这就叫“射住阵角”

两军停下,整理好队形。就有部将向临阵指挥官请令,自告奋勇愿意首先出阵与敌人进行单挑。如果打赢了,这叫“首战告捷”。在功劳薄上书写在第一页的最上边,非常醒目。将来汇报给上级,在评定功劳的时候,这就是“首功”,会得到上级的格外青睐,有利于论功行赏,按绩提拔,有奖金,还很有可能获得晋升。

两边的战将各持兵刃,策马来到阵中,两将马打对面,并不立刻打斗起来,而是先要搞清楚敌将的官职和姓名。这必须要问清楚,不问清楚,就算你打赢了,回阵后主帅若问你把谁打败了,你也说不出来,功劳薄上怎么记载你的胜绩?难道写个“无名之辈”?,那你的战绩含金量就大打折扣。

所以说,阵前的通名报姓是很重要的。双方报上官职姓名,就回头告诉战场负责记录的书记员,将来在功劳簿上就能详细地记录下来。

咱们就以“温酒斩华雄”为例,来聊聊当时的具体战斗过程。在原著中,很多情节都是虚写,但咱们可以根据战场规则进行一些推断。

西凉猛将华雄夜袭孙坚,大获全胜后率兵乘胜而来,在十八路诸侯的大寨前耀武扬威,进行挑战。诸侯们为了杀杀敌人的锐气,当然要派人迎战。这时候袁术麾下的“骁将”俞涉自告奋勇,愿意出战华雄。

俞涉上马出寨,来至阵前,与华雄阵前相逢,华雄的旗手也打着将旗从队列中出来几步,俞涉就知道,对面这厮姓“华”,肯定就是华雄了。双方开始通名报姓,华雄由于在近期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刚刚获得了晋升,因功升至“都督”,所以华雄报名就自豪地说自己是“西凉都督华某”

由于华雄是关西人氏,说话自然就是甘肃口音,但俞涉通过对方的将旗和“都督”这个官衔,就知道敌人是华雄,官还挺大。

俞涉是淮南人氏,说话是略显柔软的扬州口音,书中说他是“骁将”,说明他后面也有旗手举着“俞”字将旗。古人彼此之间通常不称名,只有君对臣、长对幼可称名,自我介绍都是称字,比如自称“赵子龙”、“张翼德”等。

俞涉的字是什么,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知道,古人的字和名之间是有联系的,往往是根据儒家典籍因名而取字。如张辽字文远,“辽”“远”近义。根据俞涉的名,我们取诗经中的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给俞涉取个字叫“子淇”。这样的话,俞涉就能向敌将报上大名:“吾乃后将军袁术帐下骁骑校尉俞子淇也!”

华雄阵中的战场记录员采集到了这个有效信息,记在了竹板上。华雄就扑上去和俞涉厮杀在一处。俞涉不是华雄的对手,“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俞涉被斩,袁术很丢面子,为保存实力,没让身后的纪灵出马,而是萎靡不振地垂头丧气。冀州刺史韩馥站起身来,推荐自己的部将出战华雄,他就是名传千古的“上将潘凤”了。即然是“上将”,明显比俞涉要高了一个档次。

书中也没有说潘凤的字是什么,那咱们还得给他也取一个。潘凤名“凤”,《论语·微子》中有一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潘凤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字就取为“德三”。潘德三“手提大斧上马”,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寨迎战,报上名号:“吾乃冀州上将潘德三也”

潘凤是河北人,属于北方方言,华雄完全可以听懂,他后面的战场记录员又记了下来。但阵前厮杀靠的是武艺,军衔和名字都帮不上忙,“去不多时”,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消息传来,众诸侯“尽皆失色”。盟主袁绍对众人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其实袁绍这厮纯粹是胡说八道,当时颜良、文丑都在军中,大家都知道,后面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后,袁绍逼问玉玺下落时,“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袁绍故意不让自己麾下的猛将出战,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消耗诸侯们的实力。

关羽奋勇请战,但他怎么通名报姓呢?确实很为难。首先不能报军职,关羽此时不过只是一介区区的“马弓手”,阵前若报名“吾乃马弓手关云长也!”那就“必被华雄耻笑”

关羽也不能报籍贯,他是解州人,因杀人被朝廷通戢,曾经是个流落江湖的逃犯,如果报名“汝识得解州关云长否?”华雄就会想起来,“当然识得,我在城墙上的海捕文书上见过你的画像!”关羽这就成了自取其辱。

关羽请命出战,众人不允,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这句话看上去是曹操反驳众诸侯,而支持关羽出战,同时对关羽还是个提醒――“不必通名报姓”。

所以说,关羽到了两军阵前,通名报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极大的可能性是“并不答话,抡刀就砍”。前面两场战斗,华雄进入了一个惯性状态,江苏人通名报姓,河北人也通名报姓,华雄就万万没有想到山西人竟然如此不懂规矩,上来就是一刀,华雄的兵刃还在鸟食环得胜钩上挂着呢,大惊之下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

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三,关羽被哪位将军擒获

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

小说虽源于现实,却能根据自己意愿加以改编创造,想怎么写都可以。

现实战争中,单独斗将的局面是很少的。至于吕布、华雄这一级别的将军,更不可能抛弃军队,玩solo。

历朝历代的将军级别不同,手下有50人的可以称将军,率领10万大军的也是将军。50人的将军会冲锋陷阵,10万大军的将军绝对是坐镇中军,立于最安全的地方。

除非陷入死地,你看过最高指挥所拎着枪上阵杀敌的?指挥系统一玩蛋,无论还剩多少人,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自春秋之后,打仗便没了统一的标准,36计不少都是春秋战国玩出来的。西周初年,诸侯国之间打仗,都是双方排好阵列,一方击鼓(表示我要出兵了),另一方击鼓回应,双方才会开战。

大家都知道曹刿论战,曹刿就是利用了“远古”规则。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初年齐桓公时期。这就有一点“诡计”的意思在内了。

往后的战争便是越来越“诡”。

再说将军报名号那是更不可能的。古代大军都有旗帜,一方面是想友军表明身份,一方面想自己的军队士兵表示大将所在。

古时候都有侦查系统,地方将军是谁彼此都有个概念。

当然旗帜还有迷惑敌军的作用。韩信的背水一战,一开始便利用旗帜迷惑赵军。

四,关羽出战自称喊话

我是汗青行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关羽迎战华雄不会报自己是“弓马手关羽”。

原因何在?且看下文。

关羽迎战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斗将”场面之一。关于“斗将”的定义,《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众所周知,两军对战,兵员多寡对于结果至关重要。那么,斗将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点,彰显武将的勇武,炫耀武力。

第二点,打击敌方士气,以最小的损失取得胜利。领军将领相斗,胜利则可以鼓舞己方士气,打击敌方信心。如果在斗将中可以把敌将斩杀,造成敌方失去指挥,那么对方甚至会不站而溃。

斗将前两者通报姓名,就是为了给对方造成压力。在“三英战吕布”之前,关羽名声不显,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弓马手”更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职位,对手华雄被董卓封了骁骑校尉,加了“都督”衔。如果报“弓马手关羽”,不仅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只会引来华雄的蔑视,何必自取其辱呢?

参考张飞常常挂在嘴边的“吾乃燕人张翼德”和赵云的“常山赵子龙”,此时关羽报名最大的可能就是“吾乃解良关云长”。

五,关羽被哪位将军擒获

你的问题我分为两部分来回答,可能不中听,但确是事实。

古代斗将的问题

只能说你想多了,战争诡道也,虚虚实实!能让敌方少点情报就少点。怎么会这样呢!你这是受演义影响太深了,错把小说当历史。

古代斗将少之又少,除了能在春秋时期见到,其他时代基本很少见。如果斗将就能解决战斗,招那么多兵干什么呢?粮食多了烧得慌?


为啥春秋时期可能会有斗将行为?

这里略为普及一下,春秋时期的战争(我们姑且称之为战争),并不是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他们更像是比赛,只要分出胜负,确定谁是老大就行了。并且对于战场,作战方式,和参战人员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比如:只有贵族男子能参战,双方要约定好战场,比拼方式和人员数量,不准偷袭,逃跑到百步外不能追击。

这样一种比赛式的战争,有斗将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关羽斩华雄的桥段是杜撰的,正史记载是华雄追击孙坚,被反击枭首,具体谁杀的不得而知,可能是某个不知名的小兵。


以演义为背景,说说关羽战华雄的问题

先看看二者资料

华雄:董卓麾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身长九尺(210左右),武力值高达93,一流武将。

关羽:刘备手下马弓手,但同样不容小觑,身长九尺,武力值高达97,超一流武将。

二者的武力差只有4点,关羽战胜华雄必然是妥妥的,但至少得在百回合开外了吧,然而片刻关羽就提着华雄首级回来了。


我们来分析:这么一点时间,顶多了就是几个回合,但几个回合斩下华雄的头谈何容易,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一回合。因为只有在华雄大意的情况下偷袭,才能这么快将其斩杀,如果是几回合,那就不可能了,已有准备的华雄不可能被关羽几回合内斩杀。

那么华雄如何才会大意呢?

首先看身材,二者都是两米多的大汉,华雄看到这幅身材必然是要提高警惕的,如何让华雄放松警惕呢?


关羽的身份必然是可以做文章的,如果华雄听说关羽是个马弓手,再看他这身材,必然会认为关羽就是个草包,不然光凭这体格也不可能是这地位啊。

所以关公必然是上报了家门:马弓手关云长,才让华雄放松警惕,进而被关羽一刀斩杀。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古代将军出战都会自报姓名,关羽出战华雄是否报我是马弓手?(关羽为前将军)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