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

回答的陕西朋友比较多,暂且不说答题主,我只想吐槽一下,一会儿说关中是中原,一会儿说西安是河洛之地,这会儿又来抢牡丹,实在是搞笑,只想问你们,西安城里除了小雁塔稀稀拉拉的种了几棵牡丹,那还有?怎么赏?

洛阳牡丹花会节,陕字头车到处都是是为啥?

好了言归正传,刘禹锡确实没说清楚京城是洛阳还是长安,但是他本身洛阳人,又喜欢和白居易叫板唱诗,两人功力不分伯仲。白居易也住洛阳,也写过赞牡丹的诗。

另有《牡丹》诗中明确写了洛川女神既洛神,作者徐凝在游洛阳时所作,他和白居易也是朋友。

同一时代那么多诗人写牡丹的诗,且部分诗中有明确洛阳标志。

不知道某些喷子哪来的勇气,在那胡说八道,武则天死后几十年才有刘禹锡,武则天在洛阳赏牡丹的故事谁人不知?

不说别的,先看看你们西安的土地适不适合种再吹,牡丹可不是哪都能种的好。

首先,从刘禹锡是何许人说起,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说到他的祖籍却有些复杂,得从他7世祖刘亮说起。刘禹锡乃匈奴后裔,七世祖刘亮曾仕于北魏,任冀州刺使、散骑常侍等职。当时,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所以有人说他的祖籍是无极。后北魏迁都,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从此改为汉姓。后来,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浙江),刘禹锡出生于此地,也有人说,他出生在彭州。刘禹锡19岁时游学长安,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高中进士。贞元十一年(795)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从此踏上仕途。刘禹锡的官场生涯起初还算顺畅,可是仅仅10多年之后,就变异得常险恶和不可予测。在长安为官,刘禹锡遍赏了牡丹。当时侍中浑瑊的宅中种了很多牡丹。浑瑊系出中山(河北定州),因平叛有功被唐德宗加官侍中,后官至首相。他宅中牡丹花大可径尺,一丛牡丹竟开出千余朵,成为长安城中有名的牡丹庭院,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赏。刘禹锡听说后也来到浑宅,看后十分惊讶,想不到世间竟有这么大、这么美的牡丹。这不仅让他大饱了眼福,也看到了牡丹与众不同的奇丽。他在《浑侍中宅牡丹》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感触:“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后来,他在东都洛阳牛僧孺的宅邸中也观赏到美丽的牡丹。牛僧孺是贞元年间进士,当过宰相、节度使、东都留守、御使中丞等职。他在洛阳任东都留守时,曾在归仁里修建了一座第宅,宅里也种了很多牡丹。白居易、刘禹锡常临这里观赏吟咏其间。刘禹锡在《思黯南墅赏牡丹》中吟道:“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牛僧孺宅院的牡丹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在人间的偶遇使刘禹锡对牡丹更有了深的感受。

正是这个时候,刘禹锡写出了开头说过的那首《赏牡丹》诗。本诗是《思黯南墅赏牡丹》的姐妹篇。(《思黯南墅赏牡丹》在先为姐,《赏牡丹》赏牡丹在后为妹)第一,在后的那首《赏牡丹》其实全名就是《思黯南墅赏牡丹》,因古人惜墨如金,不喜重复以免显累赘,故略去题中描写地点的思黯南墅(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的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彼时,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四字。刘禹锡的诗标题中含有牡丹的一共有五首,分别为《浑侍中宅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和令狐相公别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赏牡丹》,除开头那首《赏牡丹》以外,其他几首都有或在题中或在诗中描写看牡丹的详细地点,《赏牡丹》之所以不再描写地点,就是因为其姐妹篇《思黯南墅赏牡丹》已经详细指出了该诗的创作地点。

第二,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赏牡丹是对思黯南墅赏牡丹的诠释。《思黯南墅赏牡丹》中刘禹锡说,在人世间偶尔见到牡丹花,我总觉这花应该生长在昆仑仙境“增城阿姥”(西王母)那里才对。似这般倾城好花,大概是上天叫它迟一点开放,让它与众花一比高下的吧,但是牡丹是怎样“赛诸花"的呢,诸花是什么样子的,赏牡丹就给了很好的解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首诗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这两句描写的就是牛僧孺(思黯)在洛阳的别墅里芍药和芙蓉的景色,史载“洛都筑第于归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刘禹锡的另外一首诗《和思黯忆南庄见示》中有云“丞相新家伊水头,智囊心匠日增修。化成池沼无痕迹,奔走清波不自由。......”很明显牛僧孺因为怀念在任淮南时的嘉木怪石,十里荷花景色才在洛阳伊水头归仁里的新家的池中栽种了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芙蕖(荷花),才把新家取名忆南庄。靠近伊水,喜水的芙蕖(荷花),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再者,芍药也是唐代在洛阳广泛种植的花木,张九龄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都曾描写洛阳芍药之盛

四,古籍当中,两首赏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和《赏牡丹》)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当做一首诗来讨论。如《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牡丹篇的七言绝句─增─刘禹锡赏牡丹二首中就是把两首诗放在一起,甚至把《思黯南墅赏牡丹》中的地点思黯南墅都已经略去宋代诗集《苕溪渔隐丛话》也是把两首赏牡丹放在一起讨论,更无它名。以上足可证明两首诗是同时创作的姐妹篇,创作地点都在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

又有西安网友说经京城是长安的特指,洛阳不可以指都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唐代是典型的两都制,正所谓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洛阳也是东京,长安是西京,洛阳在唐代被称为京城的典籍亦不少见。如:《唐会要》中“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寻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来告丧。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廪之。”(值时帝于洛阳,此京城亦为洛阳)唐《朝野佥载》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这描写的也正是中宗时期洛阳灯会的盛况。

肯定地说,刘禹锡这首《赏牡丹》描写的是长安的牡丹。

牡丹花富贵、娇艳,花型漂亮,看着很大气,并且有浓郁的香气,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我国隋唐时期,不论是皇室的皇家园林,还是寺院道观,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后院,都喜欢种植牡丹,以至于让牡丹文化发展得相当繁荣。



尤其在唐代,经过武则天、杨玉环等,有影响力的女性大力宣扬牡丹,牡丹花已经上升到国花的地位,被各阶层人士喜爱。因此,一些文人墨客就开始对牡丹极尽赞美。在赞美牡丹的诗文中,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是最有代表性的。



《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记载,此诗大约作于唐大和三年,即829年左右,是刘禹锡从洛阳回到京城长安任太子宾客时所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年轻时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文人,但仕途一直不怎么顺利,尤其他在贞观21年,即805年时,跟柳宗元等人组成革新集团,参与了国家政治、经济、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唐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这些保守派的反扑下,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跟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贬,从此,他被调到偏远地区,如安徽、广东、广西等地做小官。



直到20多年后,也就是829年左右,刘禹锡的仕途迎来转机,他再一次被调任京城做官。这一次来到京城后,刘禹锡已经是接近60岁的老人,他心中感慨万千,而此时,权贵阶层喜欢牡丹,所以,刘禹锡就做了这首赞美牡丹的诗作,有讨好逢迎权贵阶层的意思。



这首诗做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

《思黯南墅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明是姊妹篇,被生生拆开。笑死人了。

先有《黯南墅赏牡丹》

再有《思黯南墅赏牡丹》

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明明就是牛家人的院子,扯到长安去的,你能说出是在哪写的?谁家的芍药?谁家芙蕖,那个时候可不是谁家都有这些东西,这可是园林的标配。扯什么呢?

牡丹别名洛阳花,群仙赐宅居杨山

洛神赋图伴洛神,炀帝迁都入西苑

女皇临朝称大周,神都苑内随则天

天宝贵妃始西幸,临行不忘带牡丹

沉香亭北初种植,洛人花匠名宋单

洛浦月明望杜甫,后来也曾戏诗仙

梦得作诗天下知,缘由一遇在黯南

辩论这个有啥意义?现在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世界,为啥有这么多来蹭热度?如果没有洛阳的牡丹花会,怎么会有现在的热度?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经升级为国家级十大节会,牡丹文化节!



洛阳默默的付出了35年的时间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