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呢)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一,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一、秦始皇的功绩不容忽视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秦始皇善于用人、勇于改过

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至221年,先后灭了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这并不是哪朝皇帝所能轻易做到的。而是秦始皇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

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就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国所有的一流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正。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将全国之兵交付于王翦,结果取得了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的善于用人和勇于改于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过人之处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还创立了“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弛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石门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三)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布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确实施。

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将原有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二、秦始皇的过失

秦始皇有着不容忽视的功绩,他的雄才伟略无人能比。但是他也有着不少的过失,做过不少的错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规模的修建宫殿和陵墓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辨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这里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满布机关。最后,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二)残酷的刑罚让人闻风丧胆

秦皇始的刑法也是很残酷的,秦国统一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导师韩非在极力鼓吹“重罚少赏”,他说:“重罚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弄,上不爱民,民不死赏。”,他也曾警告说;“用赏过失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也就是说无论赏罚都要有个合理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赏罚就会失去它的作用。可惜的是,在韩非建构的君主极权理论中,这种合理的声音非常微弱,以至于完全被秦始皇忽略了。“重刑主义”到了秦始皇手中,它的道义基础,它的合理限度,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秦始皇既不主张“以刑去刑”,也不主张“重刑厚赏”或“重刑少赏”,而是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

而这种极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设计师李斯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名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在统一六国后,四海之内的臣民都已匍匐在他的脚下,诚惶诚恐地期盼着这位“兴义兵,诛残贼”的皇帝能够在战乱之余赐给他们福祉、和平和光明。可秦始皇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只有他一人有资格从黑暗中阔步走出,享受光明的沐浴,而那些芸芸众生为了给他营造一个一系万世的永恒帝国,则必须留在黑暗、恐怖、毁灭中。

出自这种专横的设想,他在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就立刻建立起“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而不赦”的霸权主义。历史记载,秦始皇对“黑色”情有独钟,他认为黑色是一种吉祥的的颜色。因为他的生活始终在与黑暗和恐怖相伴,黑暗扼杀了他的童年,夺走了他的欢乐。所以他也要让的臣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以至于他要用如此名目繁多、阴森恐怖的刑罚,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制造一种他所需要的“黑色恐怖”气氛,才能使那些笼罩在“黑色恐怖”阴霾下的人们达到李斯所说的“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的火候,从而使帝国的臣民成为任之驱使的人形畜生。

秦始皇更迷信“暴力万能论”,更相信在“刑罚主义”的大旗下,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够实现。基于些,他竟然把在战场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拿来对付自己统治下的民众。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制造恐怖气氛,他视民为草芥,他把法律当成是他可以随心所欲滥用的皮鞭和屠刀。为了满足他那永无止境、荒诞不经的丑恶私欲,法律在他手中不仅不是制止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工具,相反却成了制造“犯罪”的工具,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帝国建立后,他接连颁布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禁锢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惩罚力度的处理。如,秦统一前的《徭律》规定:“失期三日到五日,赀一点;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到了秦始皇手中居然改为“失期,法皆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三)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最大过失在于“焚书坑儒”和寻求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乘机捧场称赞秦始皇:“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人人自安乐,元战争之患,传之间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博士齐人淳于越当即加以驳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

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称述“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自古因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臣下结成反对的派别。于是李斯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阳纵起了焚书的烈火,接着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而且在一个月内没有熄灭过。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 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焚书事件发生后,对政府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

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

三、对秦始皇的评价

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们要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评价人物的好与坏。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偏于一面,应当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而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那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不是成了自欺欺人,

秦始皇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始皇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排除万难,终于统一了六国,这并不是每一统治者都可以做的到的。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去看待,而应该客观的去分析。秦始皇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人无完人,虽然秦始皇有一些过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伟大功绩。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二,秦始皇是暴君吗知乎

在浩瀚渺渺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筑长城、统一度量衡,使我们汉民族走向大一统。可以说,始皇帝一定是我国历史前进中,有力的推动者和缔造者之一。从这方面来说,毫无疑问,秦始皇是英雄。

古往今来,岁月穿梭,多少英雄功成名就,或封侯拜相、或名垂青史。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受罪的都是生活在时代最底层的百姓。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秦始皇横扫六国,屠戮百万,焚书坑儒,给六国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从这方面来讲,秦始皇是霸道的。

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春秋战国,群雄并起,周王室权威不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最底层的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安居乐业估计已然成了幻想了吧。秦统一六国,结束汉民族互相内斗、互相征伐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民族内耗,使我们汉民族尽早的回归到了大一统的轨道上来。

话又说回来,战国七雄谁又只是想偏安于一隅呢,谁不想统一各国。始皇帝的霸道横扫六国,是为了统一。焚书并不是乱烧、都烧掉,其中有关医药、卜筮、种树的书籍并未焚烧。焚书是为了防止以古非今,是为了稳定政治,为了统一思想。坑儒指的是坑杀术士,并非儒生。青史有铭认为,始皇帝是有缺点的,但并非暴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三,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政治家

既是暴君也是英雄。

功:

1,统一六国,可以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这么幅员辽阔的中国。

2,统一度量衡,这个不用说,就算是现在,全世界也在逐渐统一,现在叫国际化标准。

3,修建长城,长城在修建的当时,自然劳民伤才,但却掩盖不了其在以后防边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统一货币,绝对推动了生产力

5,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送入封建社会,也为未来中国一统打下坚定基础。

其他功劳,我也说不清了,但绝不止这五条。

过:

1,焚书坑儒,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承重打击。

还有什么其他的我也说不清了,如果杀人多,也算的话,那就也算上吧。

秦始皇是个暴君,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他绝对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虽然在当时来说,都是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但是今天要没有这些的话,咱们中国就少了三样让世人惊叹的奇迹了。


四,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昏君?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关于中国历史上这个第一个皇帝,历来评价的意见很多。有的人称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的人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

有的人则认为秦始皇任用酷吏,不恤民力,是个暴君。那么秦始皇到底是暴君还是英雄,我们一起看一看。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吞并六国,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先看看秦始皇的功绩

01.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第一个历史功绩,就是平定六国,统一全国。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依托于血缘宗法从氏族部落逐步演化而来的。那时国家制度不是很先进,在疆域上并没有做到统一。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争霸战争频繁。直至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惨烈状况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流民四处。

但是此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越来越明显。

当时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破除旧法,奖励耕织,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经过孝公等六代经营,到秦王赢政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达几百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下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一统的新时期。

秦始皇在已经灭六国之后,又进军东越、岭南两地,并设立郡县。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带率大军驱逐匈奴,收复了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建立了34个县。为了抵御匈奴又修建了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的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全国的意义十分深远。汉代的贾谊在书中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进行赞颂。

秦朝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交往和安定团结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至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02.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该制度被以后的朝代全面继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认为国家的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决策权应掌握在皇帝手中。主要官吏的任免权也是皇帝的职责。

秦始皇决定在中央政府设置一套官僚系统,即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他只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还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事事务。九卿主要指治粟内吏、少府、奉常、卫尉、太仆、廷尉、典客、郎中令、宗正一批分管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职务,他们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行政职能。三公和九卿都不是世职,皇帝负责他们的任免。

三公九卿的官僚制的权利分化,文武分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皇帝可以凭借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把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地方的行政,秦始皇推行行郡县制,地方政区分为郡县两级,最初分为36郡,之后增加到40郡,由中央直接管辖。设置郡守掌管行政。郡尉负责军事、郡监负责监察。在郡下设立县,设置县三长.即县令(长)、县丞、县尉,分别负责行政、文狱、军事。郡县的主要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它基本上解决了封君与中央政权争夺土地、臣民的现象。在县的下面设立乡,乡下设亭、里。

秦始皇建立的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统治体系,对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很有帮助。

对于秦始皇所推行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后人也作了高度评价。

班固认为“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祸自上起,伤不及下。”

秦始皇所创立的制度,符合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的要求。这套新制度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也可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一直到明清时期,这套制度对保卫疆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传承都有很大益处。

03.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贡献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除井田,民得买卖”。秦国率先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了落后的土地所有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颁布法令保护自耕农和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秦始皇的这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同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秦始皇还很重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在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惠泽四百万田地的郑国渠。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的货币不尽相同。秦统一全国后,规定全国通行的货币为黄金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改善了以前诸侯割据所造成货币混乱的局面,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和赋税的征收。

秦始皇还下令修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和经济的发展的“秦直道”。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主张书同文。早在商代的甲骨文阶段,汉字同源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分立导致“文字异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秦始皇令命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字形和书写的工作。李斯把原有的秦字作为基础,把全国不同地方的字统一为小篆,把小篆作为官方文字,推行于全国,同时允许隶书的通行。秦始皇参照六国的律令制定了秦律,通行于全国。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状况,为汉民族形成共同地域、共同的语言文字等奠定了基础。

再看看秦始皇的过失

虽然秦始皇有很多功绩,但是他也有一定过失:

01.严刑酷法,统治残暴

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极力向秦始皇推荐“重罚少赏”的思想,但是他认为如果用赏过度则会失去民心,用刑过度会使民众畏惧,赏罚要有合理的限度。

但是秦始皇忽略了这一点,他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秦国的刑罚是很严酷的,仅仅从罪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刑罚的制定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和集权。

而残酷的刑罚是秦朝的百姓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当处于秦朝统治后期,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不断出现起义、造反。统治者只有依靠更加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使人民感到畏惧。

02.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秦始皇在执政期间大兴土木,例如修建长城,郑国渠,阿房宫,等等。历代政论家都认为他穷奢极欲,不恤民力。

秦始皇所建造的工程有些,从现在来讲是对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促进社会发展。例如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郑国渠则是有利于农业事业的发展。

但有些则为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欲望,比如阿房宫。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建造了很多宫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每当攻下一个国家,就会在咸阳附近仿造该国的宫殿。

而在统一全国之后,修建了世人皆知的阿房宫。阿房宫的整体规模非常大,仅修建的离宫别馆就有七百多所。

秦始皇还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前后大约用了三十多年,从推测来看陵墓外围高达五十五米,周长两千米。宫殿内部装饰得非常奢华,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

浩大的工程光徭役的人数就达到两百万左右。这样繁重的徭役负担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要承担田赋、口赋、徭役和兵役,农民要把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交给政府,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非常残酷。

03.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最大失误。为了防止儒生诋毁和指责朝政法令,惑乱百姓,李斯向秦始皇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颁布召令禁止私学,焚烧儒家经典,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首先在秦的首都咸阳进行焚书.在全国各郡先后又进行焚书,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在这场大火中,秦代之前的许多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及神学以外,几乎全部被焚毁。

秦始皇一直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统治万世。于是公元前212年,方士侯生和卢生在明知没有仙药的情况下。

为了谋取富贵,替秦始皇去寻找仙药,事情的真相暴露了,按照秦朝所献的药方不灵就被处死的规定。

两个人怕难逃一死,于是就散布秦始皇各种专制独裁的不当之处,借口不能给这种人找仙药而逃脱。

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十分恼怒,自己没有得到仙药,还散布流言,并且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散布流言,迷惑百姓。于是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件事,先后派人抓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并将他们全部活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历史贡献是非常大,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作出了贡献,虽然也有过失,但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功大于过的。

因此他既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也是封建社会的暴君。

五,秦始皇是暴军吗

可以说秦始皇既是暴君也是英雄!看待历史问题决不能简单扁平,要从不同历史的不同角度、高度、纬度去综合评判!英雄不一定能有机会成长为暴君,但暴君肯定是曾经的英雄!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政故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谋略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华大一统的灵魂人物,华夏始称皇帝第一人。秦始皇生于赵都邯郸(今邯郸),后回秦国。公元前247年其13岁时即继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嫪毐远赵姬,剪除权臣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始连续兵出函谷争霸天下,短短不到十年时间,至公元前221年前后,先后剿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完成了中华大统一,开创了一个由中央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多元化王朝——秦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总和,故自封始皇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内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完善水系。使得秦朝初期强大无比。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迷醉求仙不死长生之术,无心朝政,暴政苛捐,焚书坑儒、扼杀民智,加之六国前朝贵族组织煽动,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薨于今邢台沙丘。秦始皇开启了中国奉行了两千多年的新型封建体制政治模式。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功绩不可比拟!单单开疆扩土一项就堪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这样的伟人对于秦朝人来说可能是暴君,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绝对是超级大英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