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在唐朝已覆灭几百年,唐朝诗人还写"斩楼兰",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斩楼兰)
一,楼兰在唐朝已覆灭几百年,唐朝诗人还写"斩楼兰",是什么原因?
汉语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就是以相关的事物互相代替表达。比如说,斩楼兰其实是指的斩楼兰国王安归这一历史事件,用楼兰借代安归。其实这种修辞手法不但汉语有,外语也有,“莫斯科认为,美国应该对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负重要责任”,这句话就是用莫斯科借代俄罗斯。
这一个典故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候,以西域三十六国为主的那些小国家处在匈奴和汉王朝的两大夹缝之中,不敢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支持这方吧,害怕被那方揍,支持那方吧,害怕被这方经济制裁,双方都不讨好吧,那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们的策略是脚踏两条船,观颜察色,见机行事,阴奉阳违,朝秦暮楚。楼兰国因为更靠近匈奴,所以更听匈奴的话,经常扣留或者杀害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甚至仗着匈奴撑腰,他们还敢劫掠过往客商的财物,无法无天到了极点。
汉朝必须解决楼兰王国的问题,因此招募人员去出使楼兰王国。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谁都不敢保证楼兰不会把使者杀了。但是有一个人就敢去,他叫傅介子。他带了许多金银财宝,当然还有一小队士兵和其它随从一起来到了楼兰王国,通报国王,国王安归避而不见。其实这也算是最高礼节了,比这稍微低一级的礼节就是把使者杀了。傅介子呆了一段时间,对楼兰王国的翻译说,自己想回家了。
翻译也不挽留,便送他们往西走。到了楼兰国边境,分别的时候,傅介子说:“你们国王好大架子。其实我这一次来,是奉了皇帝的命令的,皇帝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叫我给他带来。既然他不见我,那我也不给他了。”他一边说一边把带来的珠宝给翻译看。
中原的奇珍异宝天下闻名,翻译看得眼珠都掉了,连忙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去通知国王告诉他你们的真实目的,这样好不好?”
傅介子同意了,扎下帐篷等着。过了一段时间,安归就带着侍卫招招摇摇地赶来了,见到傅介子,连声道歉,说自己这几天感染上了比禽流感猪流感新冠肺炎更加厉害的大象流感,被医生隔离了,所以没有来得及接见傅介子。傅介子笑呵呵地连说没有关系。然后他在帐篷前面摆下宴席,请安归吃饭,而那些宝贝就摆放在饭桌旁边。
安归一边喝酒,一边用色迷迷的眼睛看那些宝贝,赞不绝口,心花怒放。酒饱饭足之后,傅介子对安归说:“皇上让我跟你说一件秘密事情,我们进帐篷说吧。”
安归点点头。于是傅介子在前,安归在后,两人进了帐篷。在帐篷里面,傅介子回过头来,安归问:“什么事?现在可以说了吧。”
傅介子没有回答,只是咳嗽了一声。这时候,从布帐后面忽然冲出几个拿着刀剑的人来,他们二话不说,对准安归后心就刺。楼兰王哪里防着这一招?只叫半个个“妈”字就倒地死去了。
傅介子从一个兵士手里拿过刀,把安归的头斩下来,提着走出了帐篷。可怜的楼兰王,进去的是七尺男儿,只出来了一尺,赔惨了。就像买炒中石油股票一个样,进去的多,出来的少。
安归的侍从们看到傅介子提着他们国王的头颅,吓得乱喊乱叫,乱跑乱跳,乱哭乱闹,乱阵乱套,却不知该怎么办好。傅介子大声说:“楼兰国王在匈奴的指使下,经常劫杀汉朝派到西域的使节和西域各国派到汉朝的使节,罪该万死!所以大汉皇帝派我来处决了他。现在汉朝的军队已经在你们边境上吹响了集结号了,如果你们谁敢反对我,我就叫军队把谁杀了。”
那些楼兰人见到傅介子脸不红声不颤,都相信他有真的大军作为后援,谁也不敢说什么,只好散了。傅介子的陈兵边境之说当然是吹牛,不过起了奇效。他从容收拾好那些作为诱饵的珠宝,回到长安。在他的建议下,汉昭帝下诏立安归的大儿子为新国王,并把安归的首级悬挂在长安北城门,意思是警告其他各国:如果你们敢跟匈奴勾结,也会在这里挂着选秀。
傅介子把楼兰改国名为鄯善。楼兰王国自此灭了。
一人灭一国,一人之力使得整个楼兰国从匈奴的怀抱里挣脱出来,转投汉朝汉朝襟怀,这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功劳、何等的英雄!所以,傅介子以及后汉的班超,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绝对英雄,流芳百世。多少人盼望着有机会远出塞外,为国家建功立业,实现个人英雄主义,让自己的名字一千年两千年地在神庙里铭印。
安归死于公元前771年,楼兰王国在西汉时候就没有了,那么后世为什么还念念不忘要斩楼兰呢?这不是真的要斩楼兰,只是一个借代,用楼兰来借代中国边境的侵略或者扰乱势力。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的。“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时候国家根本管不到轮台,陆游也知道,可为什么还要“戍轮台”呢?当时南宋被金国侵略,多地失守,非常需要人抵抗侵略者。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希望为国家抗击侵略出力,他这里用轮台借代抗战前线。
所以,古诗词里的“斩楼兰”“破楼兰”,是用双重借代表达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楼兰是唐朝西域的一个小国
楼兰古国,八百年的传国史,张骞出使西域,始揭开了楼兰的面纱,如同楼兰新娘一样,“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美丽之外更有凄婉。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叹息着,揉了揉眉头,只是这时楼兰国早已覆灭几百年,哪里来的感慨?诗人感叹的是突厥、吐蕃犯大唐边境,楼兰再起硝烟!
当司马迁目光指向了丝绸之路,然后落在罗布泊西部某处,大笔一挥,楼兰城便载入了史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楼兰如同一根柔弱的杂草,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当强劲的风一吹,她有时探头匈奴,有时又向汉朝屈膝。
楼兰因她所处的位置而兴,也因她的位置而亡,而她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块跳板而已。
汉朝以楼兰为供给基地,可以任意地驱赶匈奴;匈奴联合楼兰,就可以在汉朝的边境上肆掠,双方燃起的战火,中间隔着个楼兰。
楼兰像个宠儿,也像个受气虫,接受着汉朝与匈奴某一方的友好,就必须对另一方挥出屠刀。
唐朝诗人喜欢用楼兰主要受汉朝影响,因为汉朝把楼兰打服了,保证了中原的繁华与边境的安宁,而楼兰则做了个有糖吃的孩子。
01、一征
汉武帝目光一落,聚集地图上的楼兰,指头用力地敲了一敲,”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不知死活,便起兵吧!
楼兰王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投靠匈奴举案齐眉才是快活,只不过当汉朝大军的蹄声冷冷地踏响在楼兰城,楼兰王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错得有多离谱!
犯大汉国土者,虽远必诛,赵破奴只用轻骑七百就证明了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楼兰王臣服后被放回楼兰,送质子入长安,另送质子到匈奴,两不开罪!
02、二征
汉武帝派大使向大宛国购买“汗血宝马”遭拒,汉使愤恨而去后被大宛国派兵伏杀、劫夺财物。
闻信后的汉武帝勃然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讨伐大宛国。
由于路途遥远,准备不足,沿路小国闭城而观,李广利残兵无功还师于屯敦煌郡,匈奴乘机在楼兰国设伏,准备伏击李广利。
汉武帝见战事不利,担心小国依附匈奴,让匈奴壮大,于是再度派6万大军攻打大宛国。汉军顺带收拾了不听话的搂兰,顺风顺水“逛”到楼兰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开门谢罪,再次臣服汉朝。
李广利后攻破大宛国,另立大宛王,缔结联盟,班师回朝,西域各国臣服。
岑参一笔而书道:“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道尽大汉的威风凛凛,于欢畅处满饮一大杯恭之以贺!
03、三征
汉昭帝时,楼兰作乱,一人入楼兰杀楼兰王,提头而慑楼兰群臣,此人便是傅介子!
匈奴屡犯汉边境,杀使官、劫掠财物,楼兰国再次担任了不光彩的角色,投靠匈奴浑水摸鱼。大将军霍光眼看楼兰反叛,派出傅介子出使楼兰,实则暗杀。
傅介子利用楼兰王贪财本色,以赏赐为名,于宴席中斩杀匈奴立的楼兰王,提头威慑楼兰群臣,“毋敢动,动,灭国矣!”
迎长安质子回国继承王位,从此楼兰归心汉朝,再无二心。
汉朝这三征并不是专为楼兰而发,更多地是在针对更为强大的匈奴和威慑其他有窥觑之心的外邦小国。楼兰归汉,保证了汉朝边境的安全,又提高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更为出击犯境的匈奴提供了机动和快速反应,因此唐朝诗人便以楼兰的得失来论述中原的安稳。
一人入敌国杀王,全身而退,既是个人的勇猛无畏,更是汉朝的威慑所致,因此唐朝诗人在追朔汉朝强大之外,更以傅介子为荣耀,恨不得己身一人一马,纵横楼兰,驱敌于边境之外!
唐朝主要外来威胁是突厥和吐蕃。
东突厥
李世民退突厥于五陇阪;柴绍败突厥于杜阳谷,李世民与东突厥有了交集。
突厥20万大军南下进犯长安,尉迟敬德于泾阳败突厥左翼军,李世民率6骑于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
这一战,让唐朝人知道了屈辱,李世民那一刻起有亡了东突厥之心!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这一声李白的呐喊,如同巨鼓敲在了李世民的心上。渭水便桥,外邦铁骑,中原土地上,有哀伤;李世民眼光望着漠外,拳头紧握,吐出一口浊气:下次来了就别走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突厥人撕破协议,进犯河西失败后,李世民眼光一凝,手一挥,六路大军出,可战之将倾巢而出。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时机已到,“猛将出北方”!
李靖夜袭占襄城,巧施离间计令突厥内乱,颉利败走阴山;前有柴绍浑河追击,后有柴绍白道堵截,颉利于是派特使前往长安谢罪,拖延时间进漠北,意图东山再起。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李靖也遇到这个问题,放任颉利进漠北重整部署,来年大唐必然又是一番血雨腥风,李靖为绝后患,率万名精骑追击阴山。
万骑破万军,歼万余人,俘男女10余万,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张宝相擒获。
于此后,东突厥领地划入大唐的版图,势力范围达到贝加尔湖。
西突厥
西突厥相当于东突厥,让唐朝省心省力很多,主要因为西突厥附属国受唐灭东突厥的影响,开始交好唐朝,由此造成西突厥内部分裂,长期处于内乱之中。
侯君集和牛进达率唐军灭亡了西域最强的高昌国,在这种威慑之下,西突厥附属国开始转投大唐的怀抱。西突厥为扭转这种局面入侵伊州,被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随后阿史那贺鲁归附唐朝,以唐军左卫将军身份征讨西突厥各部。
“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虞世南这诗写的是战场,更是对大唐男儿的服气,有了这些好男儿的付出,才有了中原“春光催柳色,日彩泛槐烟”的美好风景。
唐太宗逝世,阿史那贺鲁统一西突厥各部,背叛唐朝,自封沙钵罗可汗。
唐高宗大手一挥,如同唐太宗一样的洒脱,发兵平乱。当苏定方以一万兵力击败沙钵罗10万突厥兵之时,沙钵罗逃亡,西突厥灭亡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吐蕃
唐太宗派侯君集击退吐蕃,开启了和亲之路,也保持了一段长久的和平时期。
安史之乱,吐番甚至攻陷了长安,在这段动乱时期,唐朝诗人再次对强汉生出了羡慕之心,以楼兰为题,抒写自已的抱负,希望回到强唐的安宁和繁华。
大非川,薛仁贵无功而退;青海,李敬玄大败而归。
爱酒的李白,抱着坛子,一口酒入豪肠,仿若听见楼兰战马声深深浅浅,于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安息,王孝杰战场称好汉;小勃律,高仙芝声名显。
边塞诗人王昌龄望了眼夕阳,手中无剑,还有笔,浩然而书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晟卫成都,吐番十万大军只余三;韦皋守雅州,生擒吐蕃统帅来相见。吐蕃由此盛转衰。
唐朝取得一系列战争胜利后,安定了边境,控制了西域势力,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有力促进了唐朝和西域的文明交流。
盛唐,是许多人向往的时代,但并非祥和的美丽!楼兰虽然在唐朝早已覆灭几百年,而唐朝仍然面对着外敌的骚扰和入侵,许多诗人笔下的诗词,便充满着金戈铁马厮杀之声,响应着那段征战出来的繁华时光。书生不再是喝酒赋诗的雅人,而是写诗明志的丈夫,愿披甲戴剑,站在楼兰的战场上,用胸间的热血,守护大唐的盛世繁华。
楼兰成了唐朝诗人的常用词,可以说是一种抱负情怀的寄词,三分英勇,七分爱国,我以为!
三,唐朝楼兰古国
唐朝诗人对楼兰国口诛笔伐,是畅笔抒怀,还是国恨家仇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时代,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翻开史书,发现诸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楼兰在唐朝已覆灭几百年,唐朝诗人还写“斩楼兰”,是什么原因?20世纪初期,来自瑞典的赫定探险队,在我国罗布泊西岸附近,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一座“销声匿迹”千年之久的古城——楼兰,慢慢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若不是这次探险,楼兰古城可能还要继续尘封下去,人们若想了解它的故事,也只能在古籍典记、诗词歌赋中“管中窥豹”了。
不过,古代文人提到楼兰时,貌似并不是特别友好,尤其是在唐诗宋词中,凡提及“楼兰”二字,经常不是加上“破”字,就是加上“斩”字。
王昌龄《从军行》
如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杜甫的“楼兰斩未还”,岑参的“前年斩楼兰”,连豁达的李白也高呼“直为斩楼兰”,孟郊甚至还说“拟脍楼兰肉”等等。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仿佛这些诗人们与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都迫不及待、咬牙切齿地想要“灭了”人家。
要知道,“楼兰”早在北魏时就已亡国了,唐宋时期的文豪们,恐怕也只是在书本中才得知楼兰的存在,为何他们会集体对已经消失的国度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呢?这要从楼兰古国的历史说起。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家,它的地理位置对于当时的丝绸之路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要塞的位置,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对楼兰非常重视,然而这份重视最终让楼兰人自己消磨掉了。
楼兰刚刚建国的时候,整体实力非常弱小,依附在大月氏的统治下;后来匈奴发展壮大,将大月氏吞并,楼兰也就成了匈奴的附属。换了两次上家的楼兰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由于楼兰所处地理位置的沙漠化,楼兰忍受不了继续缺水的生活,所以举族南迁,先后将南边的小宛等国吞并,占领了他们的国土继续繁衍生息,之后过了几年,楼兰成为了西域强国之一。
楼兰和我国关内的仇恨还要从楼兰依附于匈奴说起。西汉时期,匈奴和汉朝打得是昏天黑地,两个国家时不时的就要爆发几次冲突。当时,楼兰国正好处在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位置,联系哪边都很方便,因此,楼兰就凭借着这个优势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通吃,想要两边都讨得好处。
墙头草的楼兰不仅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做些互通有无的中间人,他还经常起些坏心。由于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当冲要道,不管是汉人还是匈奴,只要是进行出国活动都要从楼兰经过,楼兰人觉得这是上天送给他们的“财富”,所以每次都会对过往的所有人进行打劫。
汉武帝时期,连匈奴都被打的抱头鼠窜,区区楼兰自然抵挡不住。汉武帝曾经派遣大军西征,活捉了楼兰王,迫使楼兰归顺汉朝。可过了不久,楼兰又反叛了。
到了汉昭帝的时候,鉴于楼兰反复无常,霍光派遣了以傅介子为首的十名勇士,以出使楼兰赏赐金币为名,直接杀掉了楼兰王,并立其弟为王,从此彻底控制了楼兰。
这件事前所未有,在敌国首都斩杀了对方的国王,当时傅介子提着楼兰王的头说: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意思就是楼兰王辜负了大汉,所以天子派遣我来诛杀楼兰王,现在立之前在大汉当人质的太子为楼兰王。汉朝大军就在外面,如果你们要动,就消灭你们的国家!
凭借如此大功,傅介子威震西域,也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故,为之神往。连潇洒的大诗人李白也不能免熟,曾经写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而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诗句。
大唐当时经常与突厥、吐蕃在楼兰旧址上开战,这些诗人感慨历史,追念傅介子的丰功伟绩,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斩楼兰”这个典故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相比西域的其他国家,匈奴、龟兹、月氏,读音上都是闭口音,不适合边塞诗人慷慨豪迈、凌云壮志的气概,而楼兰先闭后开,字面雅观又有语感,适合押韵,所以也会被拿来使用。
然而在之后的岁月中,楼兰依旧反复无常,多次背叛中原。公元630年楼兰古国突然神秘消失,至今仍然一个历史谜题。不过楼兰虽然消失,但仍然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尤其是唐朝诗人,不是“斩楼兰”就是“破楼兰”。
总结:从时间上不难看出,李白、杜甫等人写下“破楼兰”诗句时,楼兰古国已经消失近百年,所以他们并不是真的要“破楼兰”,而是以此表达愿为国讨伐宵小的决心,同时也是提醒其他藩属国不要学楼兰当墙头草,否则后果很严重。
四,楼兰与唐朝的战争
唐朝诗人对楼兰国口诛笔伐,是畅笔抒怀,还是国恨家仇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时代,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翻开史书,发现诸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还有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岑参的“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等等类似的诗句。区区楼兰小国,何以让煌煌大唐帝国的才子佳人无法释怀,这还给从汉朝说起。
一、大汉王朝经营西域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得到极大发展。 楼兰,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被打通,楼兰由于距离汉朝最近,是汉地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一时间楼兰国内商客云集,贸易不断,十分繁荣。 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后,西域就成为汉与匈奴竞争的角斗场,楼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正好处于汉与西域诸国往来的要冲之地。
二、楼兰古国在夹缝中摇摆不定 公元前3世纪楼兰人就已经在孔雀河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楼兰国,属于千年古国,历史悠久,虽然仅有人口14000余人,士兵不足3000人,虽人数不多,但战力强悍,在西域诸国也算是军事强国,于是成为汉朝和匈奴人争相拉拢的对象,西汉曾和楼兰通婚,汉朝也曾将西域长史府设立于楼兰。 论军事实力,对西汉以及他的敌人匈奴来说,楼兰实在是微不足道,楼兰只能在两国的夹缝中求生存,一直游走于匈奴和汉朝之间,臣服于两个国家,汉朝强就跟汉朝混,匈奴强就跟匈奴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楼兰和汉朝交好的同时又充当匈奴人的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也经常抢劫丝路上的商队使者。
三、大汉帝国决心破楼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数万精兵破了楼兰城,把楼兰王带回当面质问。楼兰王说:“不两属,无以自安。”道尽小国生存委屈。汉武帝觉得还算有理,就放了回去。楼兰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质子,向两面称臣。 公元前92年,楼兰王病逝,楼兰请求汉朝把质子送回楼兰当新王,但是因为在汉质子因犯法已被执行宫刑,未准。 匈奴送本国楼兰质子回国成王,汉王朝派使者出使楼兰要求臣服,但是楼兰新王拒绝了汉朝的要求。从此楼兰重新偏向匈奴,截断了汉朝与西域国家的通道。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傅介子设计成功杀掉楼兰王后,宣告:“楼兰王辜负汉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杀了他,现在应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汉兵大军就要到了,你们谁敢乱动,就是自取灭亡!” 傅介子砍下楼兰王的头,送回长安,悬挂于北阙之下。 随后,汉朝重立楼兰王,国名也改了,叫鄯善,自此楼兰被汉朝控制。 “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这样一段汉朝往事。
四、后记 唐代初年,唐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将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不久西域统治交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 唐朝文人崇尚秦汉时期文治武功,把楼兰作为北方入侵民族的代称,借以怀念征伐岁月,抒发军旅情怀,而“楼兰”于情于景于韵律都正中下怀,遂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楼兰在唐朝已覆灭几百年,唐朝诗人还写"斩楼兰",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斩楼兰)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