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了吗)

北宋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一,北宋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北宋怕武将夺权的历史重演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国防实力逐年下降所以说收回燕云等地是不可能的?

二,北宋收回燕云多少个州

长城以河套为中心点,分别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长开,往东北方向基本上就是燕云十六州,往西北方向则是河西走廊。一般都认为,长城的东半部分大体上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线重合,也就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实际上,相对比较完整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线分割开来的农耕地区,基本上和秦朝版图重合。而秦朝版图和其他朝代的区别就在于,秦朝的版图在河套这你拐了个弯,往西南方向迤逦而行,把河西走廊抛在这条线的外面了。

事实上,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亚于燕云十六州。汉朝和匈奴的攻防转换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是匈奴进攻,汉朝防御,而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频繁的主动出击,寻找匈奴主力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并且多次对匈奴造成严重打击,迫使匈奴先是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后来则干脆迫使南匈奴南下附汉,被匈奴则在失去了蒙古草原南部的支持后,被迫西迁,汉朝从而基本上解除了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但对匈奴而言,一个更加重要的分界线在于河西走廊的失守。

霍去病率军接应匈奴一部分之后,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个郡,之后,河西走廊在汉朝就逐步农耕化了,到西汉末期,河西走廊的汉人人口达到了70万人,适合农耕的绿洲地区基本上都变成农耕地区了。经过西汉末期到新莽时期的战乱,河西走廊的汉族人口有所减少,到东汉初期仍然有近三十万人。而在从河西走廊被设置郡县之后,一直到汉朝末期,匈奴都没有再成为战国晚期到汉武帝时期那样强大的威胁,其间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河西走廊的归属。汉朝控制着辽东、燕云地区、河套和河西走廊,也就是拥有比较完整的长城防线,对匈奴就形成了压制态势。

宋朝从五代十国的战乱中孕育出来的时候,不仅燕云十六州已经被辽国完全控制,而且河西走廊、河套地区都不在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之内。甚至山西还存在着一个完全依附于辽国的北汉,南方还有众多分裂割据政权,其中比较强大一些的南唐和后蜀也都和辽国有外交关系,勾勾搭搭。因此,北宋开国时本来兵力就很有限,还不得不在北部驻扎重兵来防范辽国,然后才能用其余军队进攻后蜀、南唐和其他分裂割据政权,逐步完成统一。等到南方都统一之后,才又开始进攻北汉,一直到宋太宗时期,才最终灭了北汉。

灭了北宋之后,宋朝才开始与辽国正面争夺燕云十六州,太宗时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哪里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宋军是从河北地区出兵进攻,而这时候辽国本身就在幽州一带屯驻了重兵集团,而且是依托城防工事进行防御的,在得到宋军进攻的消息后,辽国再从上京发兵南下增援。中原政权进攻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还需要攻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无论是汉朝对匈奴,还是唐朝对突厥,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只有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些汉化程度比较高的政权,才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朝进攻北方的时候,那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早都已经脱离了草原游牧生活,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汉化。

在消灭北汉之后,北宋表面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版图似乎比较接近秦朝的版图了,也就是基本上控制了四百毫米等降雨线以南的农耕地区,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汉长城沿线两侧差不多一百公里的范围,宋朝并不控制,而这个地区对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是水草丰美的天然优质草场,如果中原政权控制,则可以将这些地区变成农耕地区,进行军事化的控制,也就是进行屯垦,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就可以逐步形成对蒙古草原的压迫。如果中原政权无力控制,而被游牧民族控制,那么中原政权就会极其被动。而宋朝面临的就是这个局面。

那么,宋朝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呢?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照着汉朝的葫芦继续画瓢,汉朝怎么干的,宋朝就接着怎么干,而不要搞什么创造性思维,不要过度膨胀,上来就直接要在坚城之下与辽军进行战略决战。宋朝吃亏就吃亏在,灭了北汉之后就开始自我膨胀,以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所以要和辽国在燕云地区刚正面,与辽军主力进行大兵团决战,结果一败涂地。汉朝的办法其实就是,在燕云地区采取防御和监视姿态,而将重心先放在西北方向,剪其羽翼,控制河西走廊之后,再在长城线的东段逐步修筑堡垒,移民实边,逐步完善长城防线。

换句话说,宋朝如果要突破辽国控制燕云地区的局面,就不应该在灭北汉之后仓促北伐,而是先继续向西北方向扩张战果,完全控制晋西北,然后继续向河套方向用力,建立稳固统治,再消灭控制着陕北和今天的宁夏地区的党项势力,也就是把西夏消灭在胚胎状态,再向西进取河西走廊,完成长城防御线的西半部分的巩固,对辽国在蒙古草原西半部分的版图构成实质性威胁,压制辽国。然后,再从燕云十六州的西头开始逐步进攻,越过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徐徐东进,最后再发挥宋朝地大人多的优势,从西边和南边两个方向同时夹击燕云地区,成功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这也是北宋晚期宋朝的做法,也就是拓地河湟,压迫西夏,失策的是在没有完全消灭西夏的时候,甚至没有将西夏逐出长城线,没有夺回河西走廊,就仓促将用兵的重心转向河北,与金国夹击辽国去了,结果吃力不讨好。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河西走廊和西域就脱离了中原政权的控制,而作为西北地区的地理枢纽地区的河西走廊的沦陷,则是关键性的转折点。如果宋朝能够及早认识到河西走廊对西北的极端重要性,先建立起稳固统治,让西夏无从崛起,就不会陷入宋仁宗之后长期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了。

三,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会怎么样

燕云十六州是北宋永远的痛,因为在宋朝开国之前,燕云十六州已被石敬瑭拱手送给辽国,使得终宋一朝都没能收回。一直到了明太祖时期,才终于把燕云十六州重新纳回汉人政权手中。

丢失燕云十六州的深远影响

燕云十六州重要的地位已经毋庸多言,此区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丢失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防御游牧民族的屏障立马丢失,因为这个区域在长城以南。丢掉了长城沿线的天然险阻,使得敌人的骑兵两三日便可直抵开封城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北宋的北方是没有国防的。只能靠多栽树或者多开挖水田,来稍稍缓解敌人的速度。而就是这样的小动作,也被辽国严厉痛斥,不许这么干。

但更深远的影响,远不止于这些。北宋之所以积弱,“富而不强”,南宋之所以偏安,蒙古政权之所以兴起,都是因为燕云十六州没掌握在汉人政权的手中。直接影响了中原政权,几百年的走势。

北宋为收复做出的努力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对于丢失燕云十六州的严峻形势,是十分清醒的,也为此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后来,也有几次机会差点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但运气似乎不在北宋这一边,最终都是功败垂成。“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妄想得到”。归根结底,还是北宋的武力太弱。宋太祖建立北宋的时候,曾引发先南还是先北的讨论。但赵匡胤选择了相对好平定的南方,把更加棘手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丢给了后代。这对于一个初生政权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时的北宋,需要一个安稳的内部统治环境。

但赵匡胤并没有忽略这个问题,他把每岁的财政盈余,都存入“封装库”,想着存满五百万缗(五百万贯,一贯等于一千文)后赎回燕云十六州。这个方式看着十分憋屈,但也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如果辽人前来侵犯,那么“封装库”里的财务又可以作为军费,杀一辽兵即可获得相应赏赐,五百万缗足可消耗掉敌人十万精兵。

此后,继位的宋太宗,也曾两次伐辽,但结果都是大败而回。开国初期两位英明的君主,都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后代从小长在深宫之中,更是没有希望了。后来,北宋和金联手,金答应灭辽后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在作战的过程中,金兵连战皆捷,北宋却是一败再败。金人已经归还其中十三州,但是看到北宋武力如此孱弱,剩下的三州拒不交还。后来更是有“靖康之耻”,燕云十六州落入金人之手,南宋偏安一隅。

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从上面我们也知道,北宋不能说没有努力过,但是终究因为武力不成,燕云十六州终究没能拿下。我们现在试想,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1. 迁都洛阳。北宋之所以维持如此大的军队,后期甚至全国的财政大部分都用来维持军队。就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只能维持大量军队来保卫国都安全。赵匡胤原本想要迁都洛阳,再迁长安,但被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劝阻住。那时的洛阳、长安因为常年兵祸,已经残破不堪。赵匡胤应该起码把洛阳修葺好,修好河道,然后学习北魏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如此一来,庞大的军队便可以得到解放。然后训练士卒,以攻代守,向对方发动狂风暴雨般的攻击,生生地消耗掉辽国,然后重新掌控燕云十六州。

  2. 解决马匹的问题。西夏和北辽之所以长期威胁宋朝政权外,就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骑兵,来去如风,失去天险的北宋防不胜防。要想和敌人打对攻,只能培养战马。而骑兵所需的战马产区,西北被西夏占住,东北被辽占住。因为只有在高寒之地,才能养好战马。后世的王安石的保马之法,可以在开国的时候,应一下急。让百姓替百姓养马,虽然养出来的马达不到战马的标准,总算聊胜于无。等到规模稍大,再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样才能以骑兵对骑兵,而不至于跟在敌人后面吃灰尘。
  3. 屯田制和府兵制。汉唐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实行了屯田制和府兵制,平常无军费消耗。但宋朝是募兵制,需要庞大的军费来维持如此大的一支队伍。募兵制也不全是缺点,起码战斗力比府兵要强。但是维持如此大的一支军队,必须有确定的敌人。让士兵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而且对敌人形成有效杀伤。但是宋朝却用来防守,来回调动,其费用和进攻敌人的费用相仿佛,但却没有杀伤敌人。所以府兵也好,募兵也罢,都要维持强悍的战斗力,哪怕十人换敌人一条命,敌人也禁不起这样的消耗。

当然,这些办法北宋统治者不知道吗?并不是这样,而是这些措施的实施,阻力重重,稍微弄不好,就要动摇统治者的地位。后来范仲淹变法,一年而被罢免。王安石变法,亦不过维持了短短五六年。就是他们触动了别人的利益,才有这样的遭遇。

盖建国之初,不把最艰难的问题解决,后世更难以处理。北宋军事制度最大的缺点,便是养着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却是没用上。既无强悍战力,亦无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以致于北宋最后生生被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拖垮。如果当初宋太祖或者宋太宗,假使能迁都、能实行屯田和府兵制,那么战马总有办法可想,燕云十六州也有收复的希望。只是可惜这些措施他们都没能做成,最终南宋只能偏安江南了。

四,北宋收回燕云付出什么代价

谢谢邀请;北宋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希望只能落在宋太祖、宋太宗的肩上,如果时间越推后就越渺茫了。北宋一方面要增强经济实力,特别是农业生产要上新的台阶,国库的粮食等物资要充盈,还要有出类拔萃、智勇双成的猛将,士兵要训练有素、纪律要严明、装备要精良,特别是骑兵要能征善战,还要配彪悍的战马驰骋于疆场。

由于北宋初期,中原大地刚刚结束了战乱,社会经济处于正在恢复时期,整个北宋的经济还十分的脆弱,而北宋初期能征善战的名将远不如唐朝开国初期,而象石守信等一些将领又被“怀酒释兵权”。所以更难以实现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愿望。

五,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

要了解“燕云十六州”这个地理概念,还得从后晋石敬瑭说起。936年,五代的后唐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对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放心,于是调派他去做郓州节度使。石敬瑭为了自保直接就起兵反叛了,后唐派军讨伐他,并包围了太原。虽然后唐军队未能马上攻克太原,但石敬瑭忧心忡忡,于是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并允诺三个条件:

第一,割让“燕云十六州”;

第二,每年向契丹进贡30万布帛;

第三,建立的后晋和契丹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石敬瑭称“儿皇帝”。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很快攻陷了后唐的国都洛阳,被契丹册封为皇帝,石敬瑭也如约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从此和中原王朝分离。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范畴。

燕云十六州具体是指:

幽州(今天北京市城区)、顺州(北京顺义)、儒州(北京延庆)、檀州(北京密云)、蓟州(天津蓟州区),涿州(河北涿州)、瀛州(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妫州(河北怀来)、新州(河北涿鹿)、武州(河北张家口宣化)、蔚州(河北蔚县)、云州(山西大同)、朔州(山西朔州)、寰州(山西朔州东)、应州(山西应县)。

具体的地理位置是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地区。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就可以横跨长城内外,原来的长城防线形同虚设,契丹的骑兵可以在中原地区横行无忌。(燕云十六州后晋时期地图,红线为长城和北京地区)

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努力。

燕云十六州在北宋的正北方和东北方,获得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城池和长城可以成为北宋对抗契丹的天然防线,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赵匡胤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他活着的时候打算用金钱赎回这一地区,并建立了“封桩库”。这是赵匡胤收缴各个割据势力的府库(金银财帛),另外设置库房存放,并把每年的结余存在这里。赵匡胤有两手准备,如果契丹同意赎回,这些库银就派上用场,不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如果契丹不同意赎回,就用这些库银作为攻打燕云十六州的军费。天不假年,赵匡胤早早就去世了。(赵光义像)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平定了北汉政权,他并没有休整军队,立即对幽州展开偷袭,企图一举拿下幽州。宋军在高粱河(北京市郊)一战中,被契丹军队击溃,赵光义大腿中箭,由驴车拉着撤退,契丹军队追到河北涿州才停止。(高梁河之战形势图,红旗为北宋军队)

高梁河之战中,宋军损失兵马一万多人,从此北宋基本停止了统一的步伐,此后一百多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北伐军事行动,北宋基本采取守势。

1122年,北宋和金国的完颜阿骨打订立了“海上之盟”(海指的是渤海),双方约定共同攻打辽国,成功后,金国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宋国将每年给辽国的“岁币”转给金国。

1123年,辽国天祚帝被宋金联军打到了燕山以西地区,金国如约将幽州、顺州、景州、涿州、檀州、蓟州等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部分还给了宋朝,并没有全部归还。吊诡的是金国每占领一座城池就将百姓全部迁走,进入自己的控制区域,北宋得到的是一座座空城。

1123年,原来的辽国将领张觉投降了金国,占据金国南都平州。张觉后暗中投降宋朝,他有五万兵马,最终被金国击败,率领残军投奔北宋的王安中。本来应该保护投降的张觉等人,可王安中最终杀死了张觉,将人头献给了金国。这种行为导致张觉的旧部大都离散,不愿意在追随北宋的军队。

1125年,金国以张觉事变进攻北宋,燕云十六州很快易手,1127年北宋灭亡,不但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还把淮河以北都丢了,成了偏居江南的政权。

北宋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

北宋除建国初年的两位皇帝赵匡胤、赵光义之外,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这和北宋改革前朝军队管理制度有关系。

有鉴于唐朝以来藩镇割据造成的混乱,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改革了兵制,实行了一院三衙制度,一院是指枢密院,掌控军权和军令,但不能实际指挥军队;三衙是指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负责军队的指挥,但没有枢密院的命令不能随意调动指挥军队,统帅禁军(中央军)和厢军(地方军)。如果遇到战事,临时派遣将领指挥军队,战事过后随即撤销。军队的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可以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来形容北宋的军队制度。(北宋军队制度)

这样的军队使得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相对比较弱,面对西夏、辽国、金国的军队往往胜少负多,大规模军队的对抗,北宋军队几乎都没有战胜过。不过也消弭了唐以来藩镇割据的不利形势,有利于中央集权。

如果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必须从宋朝的军队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军队制度,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同时培养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战争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备不懈。

第二要深谋远虑,积极储备军费,以备军事作战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能因为战争拖累过多的民众生计。

1127年北宋灭亡后,在短短的十年间,北宋的军队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样就改变了军队的管理模式,很快出现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中兴四大将领,尤其是岳飞和韩世忠率领的军队,在对抗金军的过程中大放光芒,如果南宋政府权力支持的话,消灭金国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英明的皇帝,改革北宋的军制,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收复是不成问题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北宋怎样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了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