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在一伐时屯田,非要五伐时屯田?(诸葛亮为什么屯兵五丈原)

诸葛亮为什么不在一伐时屯田,非要五伐时屯田?

一,诸葛亮为什么不在一伐时屯田,非要五伐时屯田?

三国时期,屯田搞得最出色的,肯定还是曹操。曹操的屯田制度,不仅节省了大量粮食,而且有利于边防,所以三国其他两个国家也有效仿的想法。

其中诸葛亮,就曾经做过屯田的事情,后来的姜维也是以屯田沓中,躲避黄皓等人的谗言。屯田又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有利于戍边防守,而民屯有利于安顿流民、开拓荒地。

不过屯田严重限制了人的自由,把人和田捆绑在一起,非常方便剥削。曹魏后期,田地的收益官员可以拿走八成以上,真正造成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状况。

仔细分析三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诸葛亮也曾经实行过屯田。但是为什么他第一次北伐没有屯田,反倒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屯田呢?


0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打算迅速平定关中,没有屯田的计划。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因为那个时候蜀汉大军战斗力强悍,物资也充沛,而且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屡战屡胜。

  1.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这一战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带兵平定南中以后,挥师北上。大军被分为两路,一路令赵云带兵出斜谷,假装进攻郿城。
  2. 另一路他自己带着主力大军前往祁山,由于作战十分给力,所以当时曹魏那边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诸葛亮。
  3.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收服了姜维,孟达又相约和诸葛亮一起出兵,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太大了。

既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关中,拿下长安,甚至能够一鼓作气拿下洛阳。那么诸葛亮就没有必要在陇右地区屯田了。


屯田是为了打持久战做准备的,一季粮食成熟,至少也要半年时间,所以说这不是迅速出兵所需要准备的方案。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

可惜这次出兵的过程中,马谡没能守住街亭,使得祁山道的关键要道被张郃占领,孟达又被司马懿给斩杀了,随身携带的粮草根本就不够打持久战的,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选择退军。


02二三四次北伐的时间都太短,而且战况过于激烈。

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28年的冬天,当时陆逊在石亭击败了曹休,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便出散关,包围了陈仓。

可惜镇守陈仓的郝昭是个硬汉,诸葛亮打了二十来天都没能打下陈仓,只好重新退回汉中。这次北伐的时间太短了,前后不过一两个月,所以压根没法屯田。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诸葛亮带领大军攻占了武都和阴平。这回是小有所胜,郭淮领军与陈式对决,诸葛亮前来相助,将郭淮击败,占领了这两座城。

可是武都和阴平被攻占后,曹魏又派遣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无奈只能前往镇守汉中。那么在武都和阴平屯田的事情,或许就这么耽误了。


第四次北伐是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和老对手司马懿终于碰面,两人斗法了很长时间,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按道理这次诸葛亮是要屯田了,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小人谗言,说诸葛亮有称帝的打算,而且李严因为道路泥泞,所以耽误了运送军粮的日子,他一边让诸葛亮撤军,一边在刘禅那边进谗言说粮草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撤兵。

前有司马懿岿然不动,后又有李严在拖后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虽然路上击杀了曹魏大将张郃,却也没了屯田的计划了。

这三次北伐,要么时间太短,要么有奸佞从中作梗。诸葛亮始终未能如愿地实行屯田计划,不过我认为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屯田的计划了。


03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屯田计划得到实施。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回诸葛亮准备了3年时间,带领10万大军前往郿县,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由于司马懿总是不出兵,所以诸葛亮这次也打算打一场持久战。他命人在渭水地区分兵屯田,一边生产,一边找机会进攻司马懿。

这次屯田的计划显然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每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那就是粮草供应不上来。

  1. 而屯田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诸葛亮的屯田,当然是军屯。他是分兵前去屯田,希望在这里设立长久的基地。
  2. 当然了诸葛亮治军严明,所以军队屯田和老百姓的良田,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冲突的。而且军队对百姓是秋毫无犯,可见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形象。
  3. 可惜的是,这次屯田的行动,只持续了一百来天,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积劳成疾,在这一年的8月就病死了。

诸葛亮去世以后,大军秘不发丧,按照他的遗嘱,大军慢慢退入了斜谷。如果这次屯田时间再长一点的话,那胜负还真的不能预料。


总结:军屯是为了防备敌人,可民屯却是为了剥削。

很多人提到曹操实行屯田,那就立刻竖起大拇指,为什么呢?因为屯田既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又解决了防备敌人的问题,实在是一举两得。

抱有这种思维的人,往往是从曹操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屯田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的,军屯显然是很有优势的。

可是民屯却实在是一种残酷的剥削行为。一旦你被打上屯民的烙印,不出意外,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脱离这种身份的机会。

百姓的身份和土地严格捆绑在了一起,完全失去了自由。此外官府对民屯的剥削实在是太严重了,老百姓就算努力种田一整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在蜀汉严格实行民屯的重要原因。后世军屯成为了常态,而民屯则逐渐被废除,也是这个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

这个很容易想到,前几次出祁山,由于兵精粮足,没有考虑屯田养兵。随着战事的发展,兵员和粮草的损失,越来越成为负担,加上刘禅和许多朝廷命官,都竭力主张停止北伐,让诸葛丞相处于两难之中。既要完成刘备的遗愿,又要让朝廷支持北伐,减少国家的负担,所以,诸葛丞相只能采用屯田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一,能提供精兵和粮草,二,又能避开朝廷命官的反对。用诸葛丞相自已的话,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三,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伐吴

诸葛在《出师表》中自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又:“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按照诸葛的规划,伐魏之初,应该是一帆风顺的!

事实上初期也是这样的,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谁能想到胜利来的如此容易?诸葛大军一片欢腾!轻敌思想弥漫开来……至少两个人表现出来,认为曹魏不堪一击?信心满满。

第一个就是马谡。主动请缨,妄自尊大,以为居高临下一战而定……?竟然感动了诸葛,诸葛排除其他众将质疑,提拔马谡防备汉中。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轻敌冒进,对魏国主帅曹叡、大将张郃不屑一顾!以致街亭惨败,损兵折将。

第二个就是魏延。魏延比马谡有过之而无不及!魏延一直都是蔑视曹魏的,他曾经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是刘备。换了诸葛,他更是狂妄至极?

《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原文:“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10天就打到了长安?“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按照魏庸奴的想法,即魏军弃城后没有把军粮烧毁,城中百姓能供应起魏延的部队。曹魏20天内无法组织援军赶赴长安夺回城池,丞相大军20天自斜谷打到长安。

???,前后20天还用屯田吗!长安拿下还愁军粮吗!苗都没等长出来,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呵呵!魏庸奴哪里知道,司马懿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8天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

好在诸葛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即使不用魏延计,也不致于屯田与敌人周旋?当时他认为还没到那个份儿上。

四,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伐魏

打仗需物质保佂,孔明兵出祁山所次蜀国内已显贫乏,只好采取此策。

五,诸葛亮为什么不伐东吴

五次北伐屯田而一次不屯田,是因为当时蜀国处境以及时间都不同。

屯田是什么意思?汉代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也就是种地吗。

战时屯田,有先决条件。一是有很大的信心能够守得住自己种的地,不然自己辛苦种完了地,一打仗就输了,地被人抢了,为什么要种;再有就是对战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不然这边没种完地,那边就要起兵换地方了,怎么种。

而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明显不具有以上的条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长期作战,当时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对于敌我双方兵力的具体比值是不清楚的,所以可以说是打算以奇兵快速解决战斗,不知敌方虚实,也不让敌方知晓己方实力,故而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根本没有屯田的打算。

再有,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距离自己的战略目标最近的一次,前期的进展及其顺利,三郡听到消息直接举郡投降,战线直接向陇山推移,虽然蜀军需要粮草,但是从他收复三郡就能想到,三郡中一定有军用储备粮,所以粮草并不是诸葛亮此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之后,马谡街亭违抗命令,自作主张,在山顶建立营寨被张郃大败,汉军失去主要作战据点,并且赵云邓芝一面也是失败而归,汉军战斗进展的迅速,失败的同样迅速,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屯田。

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出秦川之后,补给线就会拉的非常长,显然需要速战速决而不应该打持久战,只不过因为己方兵力以及下属没有良好的执行战略计划导致失败了。

为什么第五次可以屯田

第五次北伐和第一次形式可大有不同,司马懿在交了几次学费之后,学会了龟缩大法,任你百般诡计,我自巍然不动。双方的战线基本都确定了,再有,诸葛亮对于双方形式有了很清晰的任职,于是诸葛亮就让数万汉军在司马懿的眼皮子地下干起了农夫的活。

同时,诸葛亮屯田除了补充自己的粮食补给还有其他的考虑,首先通过屯田可以说明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对当地百姓会秋毫无犯,给蜀国树立起良好的亲民形象,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当地百姓对于蜀国的想法,慢慢的改变他们是属于魏国的居民的想法。

再有就是对魏军的逼迫。为什么不是对司马懿的逼迫呢?当时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一定会闭门不出,但是魏军不一样啊,当时司马懿虽然是名义上的阵前一把手,但是手底下却没有什么敬畏之心。这些武将都是大老粗,一个个脾气就像火药桶一样,眼看这蜀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种自己国家的地,堂堂大魏铁骑,是可忍孰不可忍啊。所以司马懿越来越不能压得住这些人。

诸葛亮的计划也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却没有赶上最好的时候,自己先挺不住了,病逝五丈原,如果诸葛亮能够挺住的话,说不定第五次北伐真能成功呢。

结语

诸葛亮的一生,水镜先生司马徽讲述的很是清晰: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可惜可叹。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在一伐时屯田,非要五伐时屯田?(诸葛亮为什么屯兵五丈原)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