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庆余年:春闱案中范闲被围攻,到底得罪了哪一方势力?(庆余年 小说范闲被杀)

小说庆余年:春闱案中范闲被围攻,到底得罪了哪一方势力?

一,小说庆余年:春闱案中范闲被围攻,到底得罪了哪一方势力?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在原著《庆余年》中,春闱案是范闲进入官场后面临的第一场考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此时的范闲在辛其物的穿针引线之下,有了“太子党”的烙印,春闱之前就在李弘成的安排下又跟二皇子见了面,两派都不得罪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官员喊打喊杀的呢?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二皇子的拉拢

在原著的时间线中,范闲是先大婚,后春闱,再出使北齐。这样一来范闲的“渣男”本色就被掩盖了不少,电视剧提前安排出使北齐就让范闲的“婚后出轨”变成了“婚前劈腿”。 此外,编剧提前让范闲监察院“提司”身份曝光、郭攸之提前入狱,这就相当于“春闱案”的枪还没掏出来,敌人就已经倒下了。迫切期待第二季的编剧,怎么去填这个自己提前挖好的大坑。

言归正传,按照原著的安排,范闲是春闱前两天才与二皇子在流晶河的画舫中第一次见面。在这次历史性的见面中,两个人都是心照不宣,云淡风轻地拉家常,扮演着二哥与妹夫的和谐共处局面。只是在宴之后李弘成才流露出二皇子极力拉拢范闲的意图。

原著中写到:在东宫的心目中,一千个你的份量,也抵不上长公主的一句话,所以你不能信任东宫。”李弘成很严肃地说道:“你我两家世交,我与你也算是朋友,所以要提醒你,如果真要倒下来的话,于公于私,我都希望你能倒向那边。”

这一大段的铺陈其实非常符合古代宫斗的基本套路,但凡大人物出场只把面子上的过场走一下,表示一下关切,最至关重要的话要留给下面的人去提点,这样一来就能进退有据。(如果都像电视剧第七集宗皇子杀气腾腾地拉拢,那就不叫宫斗剧,那叫宫闹剧。)二皇子既然跟范闲是初次见面,总不能昨天刚拉拢,今天就掏刀子吧?更何况二皇子在朝中的势力基本靠银钱收买,所以此时此刻的二皇子是不可能因为几天后的春闱案而对范闲下手的。那么,太子那边又会怎样呢?

二、太子党的标记

范闲告别二皇子之后回到家中,接待了鸿胪寺少卿辛其物。辛其物带来一张纸条,上面一共写了六个人的名字。范闲看了看纸条上的人名之后居然对二皇子多出了一份感激,因为如果当时二皇子也递上这么一张纸条,范闲就会被直接夹在中间,很难处理。

范闲在春闱中担任的是“居中郎”,其实负责的是会试的糊名阶段。太子让辛其物送来纸条,既是试探又是拉拢。某派清口曾经说过,为领导做一百件好事,不如帮领导办一件坏事。这次太子亲自把办坏事的机会送到面前,就是要范闲表明自己的态度。接过了这张纸条,就等于跟太子私底下完成了一次黑色交易。

范闲虽然隐隐有些愤怒,但还是接过了太子递过来的条子,还顺便接过了林婉儿手中林相、宁才人和秦家递过来的条子。毕竟此时的范只有一个空筒子“提司”的名号,却没有实际职权,哪一方势力都是他无法得罪的。

原著中写到:既然举国皆是乌鸦,我自然也不会去冒充丹顶鹤。”范闲淡淡说道,将这些纸条全数毁了,轻轻揽着妻子的双肩,往前府走去。

范闲在春闱的糊名阶段中很小心地绕开了纸条上所有人的名字,而且很私心地将成佳林、杨万里、侯季常、史阐立四个人的名字加了进去,这就是后来的“范门四子”。由此可见,范闲也不是个电视剧中的那个“官场二愣子”。这就说明,就算是有个“亲爹皇帝”他也得处心积虑地进入封建集权体制,只有进入体制内掌握了一定话语权才可能达到个人目的,实现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当范闲进入体制之后就不得不与政治权谋妥协、合谋,身不由己地改变初衷。

既然范闲按照纸条的指示,已经完成了太子、林相等大佬们交办的科场舞弊任务,在后面揭发舞弊案的行动中也没有触及到这些人。那么春闱案的审理过程中,还是有大批官员对他喊打喊杀的。那么范闲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了?

三、官官相欺

在范闲传出纸条,将春闱案揭了底掉之后,接下来就是审理这次案件了。庆帝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借机将礼部尚书郭家在朝中的势力铲除一些,以免尾大不掉。同时,还不能伤了郭家的元气。

于是,就有了御史郭铮、刑部尚书韩志维和大理寺少卿公审此案的局面。郭铮既代表郭家的势力又跟长公主有旧情。韩志维也接到了东宫传来的条子,想要收拾范闲,因为皇后愤怒于范闲私下与二皇子的见面,想要借此机会给范闲一个难忘的教训。但是这两个人都属于私人恩怨,想要收拾范闲自然无可厚非。

微妙的是,连大理寺少卿代表的势力居然也没有想着保护范闲,这个态度就很奇怪了。要知道三堂会审就代表三方不同的势力,要保证审理的相对公平。审理的过程中,这三位口径一致地把有功的揭弊者范闲往死里整,既不符合庆帝的初衷和平衡原则,又没有顾忌林相与范建的面子敢下狠手,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范闲揭发舞弊案就已经得罪了大部分官场人物。

如果说春闱一场盛宴,那就是皇帝吃肉,太子啃骨头,大臣们喝汤。范闲揭发了舞弊案,还收了门生,此举在众大臣的眼中其实就是范闲一个人把肉吞掉,骨头扔掉,肉汤倒掉,其实就犯了众怒。

此外,在封建官场内部,有一个“官官相欺”现象。官场之中,权力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分配冲突处处可见,为了己方争取更大的利益,官员们自然要运用一切权谋手段,壮大自己,削弱对方,或合纵或连横,相互妥协结成朋党,或互设陷阱攻击对方来谋求自己真气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官官相欺的因由。范闲露出这么大把柄,大家当然是踊跃上前,痛击这个不讲规矩的官场菜鸟。

封建官场充满险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同谋就是死敌,官员们一边要防人,一边还要整人。这是封建官场的一大特色,也是致命的痼疾。只有这帮官员们不断地窝里斗,不断地耍阴谋,弄手段,相互攻讦,才能使庆帝的皇位做的越稳,专制愈专,独裁愈独。

白羽点评:纵观《庆余年》原著,范闲也是个深谙官场三昧的官场油条。前面跟太子搞“同一战线”,后面反戈一击。在太子倒台之后又派王十三郎贴身保护,把“当面叫哥哥,背后掏家伙”的尔虞我诈展示得淋漓尽致,显示出官场的深不可测和影响可怕。作者猫腻通过小说的叙事手法,对封建上层人物的政治阴谋与诡谲权术进行了冷静的理性审思,正是《庆余年》原著小说的成功之处。

奸相的林若甫为什么能在政坛屹立多年?

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为什么不管用了?时代变了,年轻人不讲武德了

二,庆余年 小说范闲被杀

范闲十七岁那年,朝廷下旨,让其担任春闱会试的居中郎,就是全权负责此次会试秩序的官员,并负责糊名。糊名这可是舞弊营私的第一关,糊名不做记号,批阅试卷的考官也无从下手。于是手中握有实权的范闲,就成了有心培植心腹的各方大佬的香饽饽。

这些大佬中,包括太子李承乾、大皇子、二皇子李承泽、自己的丈人宰相林若甫、枢密院军方第一人秦业等,甚至还有自己的便宜老爹范建。没有范闲的春闱会试,本来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各方势力按照所需入围。只不过,范闲一来,事情就起了变化,各方势力也想利用春闱会试看看范闲的态度。

二月初九,春闱会试那天,范闲凭着前世考场作弊的经验,目光如炬,明察秋毫,让有心作弊的学子战战兢兢。

范闲的骨子里,有着某种酸腐的执念,可怜那些真有才学的学子,内心希望有才学的学子能被公平对待。从监察院得知,庆帝有心整顿吏治,杀鸡儆猴,正好顺势而为,给自己一份心安,给皇帝老子一个投名状。

范闲将大佬们递交过来的名单,交于监察院查实,春闱弊案爆发。春闱会试后,监察院出动一百多名密探,春闱会试总裁官礼部尚书郭攸之和四名江南来的学子入狱。除了礼部之外,还有数十位官员被停职待查。

礼部尚书郭攸之是曾经被范闲打过黑拳的郭保坤的老爹,也是东宫太子李承乾的亲信。除了礼部尚书郭攸之和东宫太子李承乾的人,落马的还有枢密院、宰相府的人。

监察院老大陈萍萍为了推高范闲的声望,将此次春闱弊案喧诸于众。传闻一出,范闲自然就成了礼部一系的眼中刺,也成了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范闲在春闱弊案中,重点打击了太子李承乾一系的人,连带着还有大皇子、二皇子李承泽、枢密院秦业、隐藏在后的长公主李云睿等人。

作为春闱会试的居中郎,肯定也得被调查取证一番。在背后势力运作下,东宫太子一系的刑部尚书韩志维、长公主李云睿一系的御史大夫郭铮、枢密院大佬秦业一系的大理寺少卿三司会审范闲。

会审期间,刑部尚书韩志维、御史大夫郭铮在皇后、长公主李云睿要求下,想屈打成招,可惜范闲不仅自己就是高手,背后还站了个监察院,有个监察院提司的身份,刑部会有好果子吃?

春闱弊案,实际上是庆帝想整治吏治,范闲的酸腐执念,在监察院推波助澜下发酵而成。范闲得罪的是皇后、长公主李云睿、枢密院秦业等原先参与太平别院谋杀叶轻眉的一帮人,这些人后来在京都叛乱期间,均直接或间接死于范闲之手。

三,庆余年范闲遭刺杀

春闱案发生在范闲出使北齐之前,是庆帝和陈萍萍借范闲的手整治吏治的一次行动。

这次行动里面,范闲其实是早就得到了消息,庆帝要整治春闱舞弊。

但是这样的消息肯定是封闭起来的,只有鉴察院少数人知道。

其他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庆帝的这个想法,也正是因为不清楚,所以他们还是按照以往的路子在走门路。

太子通过辛其物给范闲送了想要招揽的名单,另外林若甫、宁才人、秦业这些人也都通过渠道给范闲送了名单。

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前庆国的科举都是被权贵把持的一种游戏而已。

这对天下的读书人绝对是不公平,对于庆国也没有什么好处。

世族与读书人之间的矛盾,是所有朝代都要面临的问题,怎么能选拔好的人才,又怎么能平衡官员的势力,这是所有的当权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庆帝当然也不例外,他肯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他肯定是想要通过科举来招募有用的人才,这么大的庆国不可能凭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就能治理好的。

朝堂必须得依靠文官系统,才能让天下稳定运营,所以选官任职历来重要。

而范闲所在的鉴察院的责任就是要鉴察吏治,但是以往的鉴察也不是真的鉴察,而是都在高门大院的圈子里面转悠。

范闲来到京城之后,庆帝一直在考察他,既要看他的才干,也要看他的人品,还要看他的圈子。

这些都是庆帝要考察范闲。

陈萍萍对于范闲则是希望范闲能来接手鉴察院,所以他会利用一切机会给范闲树立好的名声和政绩,来证明范闲的能力。

从而让庆帝答应让陈萍萍把这个鉴察院交给范闲来打理。

庆帝何尝不知道陈萍萍的想法呢?所以庆帝做的事情就是顺水推舟和借刀杀人。

庆帝就这样借着陈萍萍给范闲树官声的机会,借着陈萍萍的手处理了郭攸之这个长公主派系的尚书。

处理掉了江南的几个士子,当然那些士子背后的家族会来花银子捞人。

这里的江南士子不是闲笔,而是为后面的范闲下江南治理内库做了铺垫。

从江南士子的行贿来看,当时的庆国的财政已经遇到了问题,也就是说内库这么些年,在长公主的治理下已经不能支撑庆国的运营了,这也是庆帝不能接受长公主的地方。

所以,庆帝才会在这个时候,用了这样的方法,把范闲给推了出去,让范闲在陈萍萍、范建以及林若甫的保护下做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的根本,也是庆帝想要让庆国更有竞争力一些,庆帝的目标从来都是一统天下,不是为了维持现状,他是想要开拓疆土。

范闲就是庆帝手里的刀,要替庆帝剪掉庆国的那些枯枝烂叶,至于范闲会不会遭到其他势力的报复,庆帝根本不用考虑,因为陈萍萍、范建、林若甫会去考虑这些。

再说,范闲也不在乎有多少人对他不满意,就像陈萍萍说的,有些人做好事,就不为了什么

范闲的骨子里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少年,还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自己国家那种责任感非常强烈,年少气盛,为国出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小说庆余年:春闱案中范闲被围攻,到底得罪了哪一方势力?(庆余年 小说范闲被杀)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