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大一统,两次以"关中"为基础,揭秘秦国如何完成一统?

历史上三次大一统,两次以

一,历史上三次大一统,两次以"关中"为基础,揭秘秦国如何完成一统?

张良曾经分析过关中的地利,大致如下:

1、天险可以固守,沃野足够耕种

关中有函谷关,是天险和天然门户,五国多次合纵攻打秦国,都被拒之在函谷关。而且陇蜀的沃野千里,可以供关中之民耕种,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鼓励农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

2、三面防守,独挡一面

关中南边有巴蜀的富庶,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灭巴蜀,尽取其地,秦国更加富庶。

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巴蜀为秦军源源不断的提供粮草,保障了秦军的供给。

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秦惠文王灭义渠,设为郡,平定了秦国北方的边境。

关中可以在三面防守,单独留出东大门,向东方牵制诸侯。

3、渭水通运,顺流东出

关中之地,并非被封锁的死地,有渭水相通,只要紧紧把握住渭水,就可以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沿着渭水顺流而下。

所以,关中之地可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都霸之地。

秦统一六国,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占据了关中之地利。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国一统六国的八要素

1、地理:“秦地被山带黄河以为固”秦国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被黄河山脉包围,只有极少数的关隘可以通行,不易被其他国家攻打且可以在攻击他国之前蓄力在某个点上。

2、农业:公元前246年,郑国渠陆续开始修建,郑国渠的修建很大意义上加快了秦的历史进程,农业技术的发展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了秦综合国力的大幅提高。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九写道“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3、军事技术:秦国的军事工业中最具有实际价值的便是冶铁技术,早期中国冶炼技术中,多采用铸造法,而秦军较大规模地采用了与之相比更为先进的锻造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4、尚武精神:秦国人民以在战争中冷酷无情闻名,秦常年与接攘的游牧民族发生军事冲突,并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5:打破传统:大力采取激进的革新措施,没有旧传统道德的束缚(儒家)采用法家思想治国

6、任用外来人才:由于秦国文化的单一,秦国大力任用外来人才,秦国唯一能自给的人才是军事人才。



7、稳定的政治:秦国幸运地被几个能干、长寿的王统治,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8、帝国的官吏:高效的行政效率,法令由上而下基本上做到了贯彻执行,儒家的荀卿在公元前264年前访秦,认为秦帝国的官吏,“不偏袒,不结党”很好的履行了职责。

正是因为秦国的历代王任用外来贤才,秦国的人民崇尚武德,秦国的官吏高效廉洁,秦国的战争机器才能一扫六合,结束两百多年的纷纷扰扰。

关中可谓人杰地灵,历来是龙兴之地。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秦国并不出色,在献公战死后特意嘱咐孝公:不可复仇,秦国已经打仗多年,再打仗秦国就要亡国了!孝公忍辱负重,彼时的秦国是缺人少钱,只能割地了事!孝公不甘,求贤若渴,广发求贤贴。此时的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孙痤府里做门生,整日与先贤留下的各类典籍为伴,过了没多久,白圭失势接着重疾在身,命不久矣。魏惠王念着以往君臣情,来看望公孙老相,老相向惠王举荐公孙鞅为相,奈何魏惠王不是伯乐不识千里马啊。就连老相爷嘱咐他:能用就用,不用就杀之,不然以后威胁魏国。奈何魏惠王不听。

后来,公孙鞅几经周折来到秦国孝公跟前,与之高谈阔论几天几夜而意犹未尽。总的来说,孝公是百分百支持鞅所言的变法,准备和公孙鞅大干一场。也正是这时,鞅给孝公灌输了天下观,要做统一天下的明主,不做偏安一隅的国君!一世做不到那就二世,三世…去完成,也更加坚定了孝公变法的信念!后来,公孙鞅变法成功了,虽然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但总归是把秦国初步打造成了强国。公孙鞅也是名声大噪,获封商君,封地商於郡,这也是商鞅之名的由来。

孝公崩逝后,迎来秦惠文王时期,商君因变法得罪了许多王室贵胄,最终遭到了清算!但惠文王坚持商鞅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后世历代诸王皆恪守商鞅之法度并加以完善,后经历数代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目标!

期间有不少仁人志士来辅助秦国,如商鞅之后的樗里疾、公孙衍、甘茂、张仪、犀首、吕不韦、李斯等皆是名骚一时的辅臣,军队中也是人才辈出:公孙错、白起、王翦、蒙恬等。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到秦始皇才做到当时商鞅和孝公达成的出天下的高谈阔论,可见建功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秦始皇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数代君王的铺垫!

我个人觉得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的非常好,我就引用其中的几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事实恰恰相反。

一、周。

基础位于甘肃庆阳马莲河流域。

在此之前,西安关中地区不过是商朝的殖民地。

二、秦。

基础位于甘肃天水地区。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三、汉朝。

基础位于江苏沛县。

击败项羽基础位于今汉中。

汉中讲四川话,不讲陕西话。

汉中是汉水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西安关中属于渭河黄河流域。

刘邦封汉王,辖地就在巴蜀(汉州,包括汉中)。

汉中古属益州;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关中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关隘,地名“故道”,“<”形路线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转东南方向,直通汉中。此关隘正是“(大)散关”,用以防御来自巴蜀的兵力。

诸位可能没想到吧?

散关防御的不是别人,正是汉中。西安关中人可从来没把汉中当成自己人。

四、隋朝。

基础位于渭南。

渭南古属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说明文化上认同自己为胡人,那么就更应该是胡人政权。

隋文帝杨坚,是北周将军,属于篡位朝代,得国不正,也不符合汉人传统文化。

因此隋朝才会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时间中,人心尽失而亡国。

五、唐朝。

基础位于山西太原。

李渊灭隋如入无人之境,潼关毫无存在感。

六、陕北。

陕北与西安关中口音差别很大,陕北与西安关中完全不是一类人。

1949年陕中战役解放西安,遭到西安人的顽强抵抗,最后是解放军用大炮轰开了西安的城墙大门,西安可不是和平解放的。

综上,不难发现,西安关中在历史上总是被占领被征服,所谓“基础”无从谈起。

然而犬戎灭西周,刘邦灭秦,董卓灭汉,曹操灭董卓,五胡灭晋愍帝,隋杨坚灭后周,唐又灭隋,王莽,黄巢,李自成,好了近代又出了个杨虎城将军!伟大!服!整个就是不安分,才起了个安字!

倒是有一点是确定的。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陕西多叛乱。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

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历史上三次大一统,两次以"关中"为基础,揭秘秦国如何完成一统?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