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清朝的摄政王有多大的权力)

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王主要在于,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清朝皇帝溥仪就是父亲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摄政的。载沣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1909_1912年清王朝的实际上的统治者。辛亥革命暴发后,被辞去摄政王职,以醇亲王的名义闭门家居。

二,清朝摄政王百度百科

清代一朝,摄政王是皇族亲王摄政时的一种尊称。清代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和末期的载沣,从王朝开启到结束,摄政王是清代独特的一个历史风景。清代早期多尔衮摄政,还带有一些游牧渔猎民族的政治特色,到了载沣摄政,则纯粹是主少而不得已而为之了。但是,摄政王都是入八分,协助暂时不能处理国家事务的皇帝。

八旗兵1644年入关之后,顺治帝福临尚年幼无知,当时权力很大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了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开启了摄政王这一特殊模式,多尔衮是溥仪的叔叔。当然,多尔衮坐大威胁到了皇权,后世评价也不太好。

而光绪皇帝死后,末代皇帝溥仪登基,仅仅2岁多而已,无法处理朝政,因此他的父亲醇亲王晋升为摄政王,成为实际主宰者,直到1912年清帝逊位。客观来说,摄政王对于稳定政治,保持皇族延续乃至于维护统治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之所以出现,也是继承制度的约束与派生。可以看出,摄政王仍然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关键形式。

历史图文志,原创通俗历史,专注科普文化。

三,清政府摄政王



什么是摄政王?为什么会出现摄政王这样一个职务?

摄政王就是指 代替或代表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年少皇帝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这个职务通常由皇帝的亲族或戚族担任,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担任。当然其它大臣可以代行其职,却不能用这个职务,比如明朝的张居正基本上就是行使的摄政王职能,却不可能得到这个封号,因为他不是朱氏皇亲。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皇权专制社会中,国家是属于私人的,现代国家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形成的,以前的国家是皇帝的国家,不是人民的国家。

国家是私人的,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也就只能由皇帝的儿子或其它至亲才能担任,一般情况下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常说的太子。

但有一个情况,就是如果皇帝的命不好,年轻就死了,接班的儿子可能就是一个小屁孩,根本没有办法处理国政。国家权力又不能交到外人的手上,那么找一个人来监国摄政是非常有必要的事了。这个人一般就是批摄政王。

清朝的历史上有两位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另一个就是载沣。



1643年,皇太极可能是吃肉吃的太多了,因为中风去世了。

当时的满清还是部落制度,具体的说就是八旗制度,还有一个八王议政制度。也就是说满族内部的大事,要由各旗的领主和元老们来共同商议决定,类似于贵族民主制度。这些大事就包括最高领导人的选举问题。

当皇太极死后,当时最有可能接替皇位的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但他们两个人是死敌,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互不相让,有他无我。眼看两个人都没有办法上坐上皇位,只能找第三条道路,这时年幼的福临的机会就来了。这也是唯一能让多尔衮和豪格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后来多尔衮和豪格并没有停止争斗,豪格很快被打败,并且退出了满清的中央政府领导班子。

这时清政府已进入北京城,福临还是个小孩子,没有办法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形势也非常复杂,南明有几个政权都是反清,清政府在关内的统治并不巩固,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个人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先做了摄政王,后来更是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一时权倾朝野,风头无二。



当清政府快要倒台的时候,又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光绪皇帝在慈禧临死前,被慈禧害死。经过清政府皇族内部的商议,让光绪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过继给光绪,来接替清政府的皇位。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溥仪皇帝,这时候还在吃奶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处理国政。这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同样需要一个强人站出来代行国政。

经过满清中央的商议,溥仪皇帝的亲爹载沣走上了前台,当上了摄政王。

应该说载沣还是比较有才能的一个人,但是处在那个大变局的年代,他站在满清的立场上,已经逆潮流而动,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

最后在武昌起义的压力下,载沣在与袁世凯的斗争中失败,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开始走进了公天下和民主共和的时代。

四,清朝末代摄政王

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中国经历了近2400年的封建社会,《诗经》中曾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全国上下都是以皇帝为尊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比皇帝权力还大的官职,那就是“摄政王”。摄政王这个官职来源已久,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周公辅佐皇帝,当上了摄政王。

在后来的朝代中也都出现过摄政王,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一共有过两个摄政王。分别是多尔衮和载沣,巧的是他们分别出现在大清建立之初和清末之时,是在首尾两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想必看过清宫剧的人都听说过铁帽子王、议政王、辅政王和摄政王。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王都不是爵位,事实上清朝就只有亲王和郡王这两种王爵。

所以像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这些王虽不属于爵位,但也算是特殊的官职。那摄政王是什么官职呢,他主要干些什么工作呢?

摄政王,就是可以代替或代表年幼、生病等,不具备执政能力的皇帝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担任此官职的人,通常是皇帝的至亲。一般情况下只能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才能够称之为摄政王。

在上文中提到了辅政王,辅政王和摄政王是否一样,有什么区别呢?

辅政王的任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换言之就是辅政王将研究好的结果,最后呈报给皇帝,最终事务的决定权是在皇帝手里。

摄政王与辅政王虽是一字之差,但性质却完全不一样。摄政王,是可以直接决定事情的结果,不需要上报给皇帝自行裁决,最终事务的决定权是在摄政王手里。

摄政王可以理解为代理的皇帝,相当于是一位没有皇帝虚名的实际皇帝。有摄政王在,所有的国事就都由摄政王处理,真正的皇帝就是有名无实。所以辅政王是辅佐皇帝处理国事,摄政王是代替皇帝决定国事,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在清朝一共出现过两个摄政王,第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乾隆曾评价多尔衮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可多尔衮劳苦功高。

多尔衮之所以能当上摄政王,是因为在崇德八年的时候,皇太极突然驾崩还未立下继承人。这时清朝顿时群龙无首,在这种关键时刻,手中颇有权势的多尔衮放弃皇位的争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顺治皇帝。不过顺治登基时才年仅六岁,实在是无法独立处理国事,所以多尔衮就当上了摄政王。帮助年幼的顺治皇帝暂时处理朝政,监察国事。

大清的第二个摄政王是载沣,他比多尔衮特殊一点,他是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的弟弟载涛,曾这样评价载沣,说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

载沣当上摄政王的原因和多尔衮一样,都是因为新登基的皇帝年幼,无法处理国事。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自有天意,这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在开国时,一个是在亡国时。

所以,大清的摄政王其实就是一个官职,不过这个官职是一个比皇帝还尊贵的职务,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摄政王虽然有自行处理国事的权力,但是等皇帝成年或者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之后,还是要把权力交还给皇帝的,不然就成了谋权篡位了。



五,清朝末年摄政王

清朝的摄政王是指皇帝年幼时由皇族成员代理国政的制度。清朝二百七十六年共出三位王爷摄政的情况。1641年皇太极病死,他的九皇子五岁的福临既位。皇帝幼龄无法处理国政由福临的叔叔睿亲王多尔滚和和硕庄亲王济尔哈郎辅政。济尔哈郎是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福临的族叔。多尔衮是清军最高统帅,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多尔衮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和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多尔衮去塞外狩猎病死,封清成宗给矛厚葬,两个月后又被扒坟鞭尸斩首削爵位。到乾隆年间(1778年丿给予平反。一般代理国政久了好贪恋权柄和皇帝下场都不好,前车之鉴,1661年康熙8岁既位由索尼,苏克撒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个忠心的大臣辅政。结果鳌拜结党营私,专权乱国被幽禁而死。1908年11月光绪皇帝病死,由于光绪皇帝无子他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的3岁儿子溥仪既位。于是父亲给儿子当蓝国摄政王并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清帝国最后三年1909年到1911年载沣是实际领导者。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载沣回家做了顺民。醇亲王载沣是个比较有骨气的人,庚子之乱后德国公使被打死,载沣代表清政府去德国向德皇赔礼谢罪,但他见了德皇不下跪维护了天朝大国的尊严。浦仪被日本人弄到东北以后,载沣也去了东北但他不向日本人投降而怒斥了浦仪的叛国行为,后来回到关内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载沣把醇亲王府捐给了国家。1951年,载沣病死算是有爱国心的王爷。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清朝的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清朝的摄政王有多大的权力)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