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一,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问过一个志愿军的副连长!老人家是我同学的父亲,个子不高,但很精神!一米六的个子,教练用手榴弹一扔就四五十米,我问他老人家,电影上那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场景是真的吗?怹回答我说,我在朝鲜战场上就喊过,当时志愿军守阵地,美军攻击!战况激烈,伤员送不下去,弹药补给也是问题,美军突破了阵地上来了!老人家当时是排长。拿起步枪高喊,同志们,党考验我们的时候来到了,上刺刀,伤员背靠背!一顿刺刀,美军撤了!那场战斗在怹大腿根到快接近膝盖的地方有一条刺刀留下的伤!如果不是老人家的兵机灵,击毙了一个枪都对着老人家举起来的美国兵的话,估计也就牺牲了,后来养好伤后又参加的战斗,被美军的炮弹炸伤,临到去世,身体里还有不能取出来炮弹皮!所以战场上有很多举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感觉到很荒诞的事情,比如说你大喊的时候很容易被击中,但他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有的时候指挥员就像一面旗帜,他们的喊声能够激发战士们的勇气与斗志,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吧!

在战争年代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现代战争则是两码事!因为现代战争都有无线通信设备,长官的命令可以直达士兵,不用大喊大叫,士兵也能够听到,在战争年代,“喊”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几乎在所有的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的镜头,就是长官用喊的方式在战场上指挥士兵,给我冲,给我狠狠的打!

这是不是真的呢?

纵横认为大部分情况下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唯一传递命令的方式。

先来说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组织形式,基本上就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排序。

班、排一级的指挥基本都靠喊

班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一般来说一个班在10个人左右,在打仗的时候,班长对这10个人肯定是用语言来交流的。

排是比班更高一级的作战单位,排长是军官,而班长不是军官,两者有巨大的差别,一个排在50人左右,规模就像我们读中小学时一个50-60人的班级差不多,正常情况下,排长会亲自带一个班,打之前会提前告诉其他的1-2两个班,等排长命令的时候一下,整个排基本基本都能听从指挥的,让打就打。

连一级有指挥所

连是排的上一级作战单位,一个连通常有三个排,从连指挥排,和排指挥班是完全两码事,一个排只有五十多人,但是一个连则在180人左右,相比之下,完全用喊话指挥战斗就不靠谱了,距离是一方面,在阵地中枪声太大,所以,连长一般不会具体的去指挥士兵,而是通过排长和班长传达作战命令。

连队基本都会设指挥所,里面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通讯员,专门负责向各排负责传达命令的,在具体指挥战斗中,还会有号手和旗手来指挥战斗,在以前有些人误会,认为士兵必须要懂旗语和号声,实际不用士兵懂,只要班长和副班长懂就行。

抗战期间,与中国连队同一级别的日军作战部队是中队,180人的中队中,有8个通讯员,可通讯在基础作战单位中的重要性。

营一级不在最前线

营是连的上级,一个营通常有三个连,是部队中的中级指挥机构,正儿八经的基层干部,一般来说,连长是需要拿枪上待在前线的,营长的指挥所就不是太前沿的阵地了,中国军队一般一个营有三百五十人到七八百人不等,待遇自然就不一样,人数少的营,其实就跟连长差不多。

美军一个营人数能比国军多一些,在《兄弟连》中,温特斯上尉从连长调到营部工作后直到战争结束,再也没开过枪,属于完全的后方了,中国军制跟美国没法比,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会驻在前线往后一点的后方阵地,绝对不是第一线!

团一级指挥最重要

团是营的上级,一般一个团下辖三个营左右,一个团的人数基本在1500人以上,像李云龙部在平安格勒会战前八个营那是不正常的情况,团级指挥单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指挥层级,一般来说,是介于前线和后方的重要层级,团部指挥功能齐全,如果团部被端,对部队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这就是《亮剑》中山本特工队要偷袭独立团团部的原因。

在实际情况中,团长一般是不上前线的,美国营长都不用拿枪,中国团长还用去拼命?李云龙是大头兵出身,所以经常以团长的身份去干连长的活,正常作战中,团长是绝对不能离开指挥部的。

在中国电视剧中,所有团长端冲锋枪上战场冲锋的,一边冲一边喊,冲啊,给我狠狠打,都是扯淡,命令都是通过通讯兵下达到营,然后再到连,才是战斗的常态。

无论是过去历史,还是当今现实战斗中,这样的事当然会发生。指挥员有各种不同级别,作为连、排、班一级指挥员,就是命令的直接执行者。战斗无非以三种方式展开:开火射击、冲锋攻击、就地坚守。冲、打、守,三者皆要通过基层指挥员的直接口令,下达执行。

只是不同作风的军队,会产生不同作风的指挥员。使意图相同的攻防命令,会由于指挥员表达方式与作风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一:

小时候看电影,腐朽的国民党军队打仗,每逢战况激烈,军官挥着枪,缩在后面力竭声嘶的吼道:

“弟兄们,给我打,给我冲!给我顶住,顶住!”

然而,却由于战斗作风散漫,基层指挥员贪生怕死,畏缩不前,更谈何身先士卒。

所以,士兵们往往枪打得有气无力,冲锋冲得畏畏缩缩。到了要拼死顶住时,却怎么也顶不住!

如今有的人说:这是在丑化国军,实际国军很勇敢,打仗很英勇。

怪了,打仗很英勇,很勇敢,那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大军,为何会一败涂地?

世上从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历史记录结果,美式现代装备败给了小米加步枪,就是铁一样的事实,决不要试图为失败者翻案。

明明自己受了洗脑、中了毒,却偏偏要说是别人中了毒,那岂不就是天下第一笑话!

二:

解放军的战斗作风。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区别就是:

国军指挥员:“弟兄们给我打,给我冲...”

解放军指挥员:“同志们,跟我冲!”

命令意图相同,然而指挥员身先士卒与否,以及对军心士气的激励,效果完全不同。

“给我冲”与“跟我冲”,一字之差,代表了两支完全不同的军队、与完全不一样的战斗作风。战斗结果,当然就会有天壤之别!

来说一个具体战例。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39军的云山之战。

在39军向云山外围敌军发起攻击时。116师346团2营四连,作为突击尖刀连,担负趁机直向云山城内穿插的任务。

穿插目的是:直捣敌军心脏,打乱敌军防御,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而隐蔽行进的四连,在云山城外,让美军一个迫击阵地挡住了去路。全连被敌军猛烈的封锁炮火阻挡在了河滩上。

四连连长王振斌观察了地形,给一排一班班长郑长官下达了任务命令。

王振斌说:

“你带一班悄悄摸上去,用刺刀解决掉敌人迫击炮阵地,能不能完成任务?”

郑长官说:“能!”

然后,郑长官带着一班迂回,利用夜暗匍匐前进,他自己就爬在全班第一个。

在靠近敌阵地一二十米,被敌军发现时,郑长官低吼一声:

“跟我上!”

言毕,就第一个身先扑了上去。

全班战士当然人人就像猛虎一样跟进冲击,硬是一枪不发,用刺刀把美军捅得纷纷弃炮而逃,为全连打开了进城通道。

  • 这场战斗,见时任39军军长吴信泉将军所著《39军在朝鲜》一书的战斗回忆中。

而现代化战争的战斗中,作为直接与敌军交火的一线步兵。仍然同样是要在班、排、连级指挥员的口令下,才展开射击、或者攻防战斗的。

正规军队与武装土匪的区别是:

同样全副武装,军队是有组织纪律,必然是在统一的协调指挥下展开行动的。

而土匪则是杂乱而全无章法的。

就比如一个步兵班的伏击行动,或者攻击、防御。

必定是要班长下令射击,才统一开火的。

向目标发起攻击行动时,也仍然需要班长的口令指挥,再分组战斗队形前出攻击的。

若防守一地,那么上级没有允许撤退时,班长一定就是命令全班继续坚守,哪怕打到最后一人。

而无命令之下,自行撤退,那就是临阵脱逃,要受军法处决的。这一点,中外军队皆同。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现代化的战争中,一个连的防守宽度就能达到500米左右,一个营可以有1.5-2公里,团、师级别以上的单位防守宽度更宽,在如此宽的防线上靠指挥员拿嘴喊来指挥战斗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本就听不见,听见了也听不清!

一线的指挥员指挥作战并不是靠喊的,而是通过控制机枪等武器的射击来下达命令的,例如在防守中,一般班排长来决定何时开火,士兵只需要听其枪声即可,只要那边一开火,那么就意味着命令已经下达,士兵可以开火射击了,这种方式简单有效。

连、营以上的单位都是要设置相应的指挥所的,以协调前线各单位的作战和预备队的使用,所以这些指挥官一般是不允许上第一线作战的,通过合理的部署尤其是预备队的及时合理投入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指挥官在指挥所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在一线的作战,如果指挥官不顾部队的指挥而执意在一线投入作战和指挥是对整个部队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指挥官才会投入一线作战。

所以影视剧中经常有那些团长甚至师长亲临一线用喊话的方式激励官兵,下达开火命令的情景在实际作战中是完全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等一个人的喊话来行事显然不切实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任何一个国家军队以前都是这样。

二战时期,各国只会层次基本是这样。

连一级其实已经很高,连长是不需要持枪作战的,只是负责下达命令。

以进攻作战为例,一般连长会在火线800米以外设置前线指挥部,这是敌人机枪的有效射程外,避免指挥部会被直接摧毁。

连长不会向士兵下达命令,而只是向排长下达命令。

排长的指挥位置则比较靠前,通常在距离敌人400米以内,便于观察最前线的情况。

排长得到具体命令以后,就下令给班长,在美军就是士官。排长会明确指挥各班怎么做,班长则负责具体的执行。

比如排长下令夺取正面碉堡,让1班和2班正面攻击,3班侧翼包抄。他下令以后,3个班长就会自行部署班里面的士兵进行攻击。

二战期间,一般步兵班往往分为三到四个小组,分为火力组和步兵组。火力组就是一挺轻机枪,主要负责进行火力压制,步兵组则每组有3个人左右,负责在机枪掩护下接近碉堡,用各种武器进行攻击。

也就是说,一旦部队交火,实际上排长在最前线,连长位置靠后,营长更是在二线。营长就算大吼,由于距离太远,一线官兵也是听不到的。

而连长在距离交火线几百米外,加上开战以后枪炮齐鸣,他大喊也没什么用处,充其量只能被位置相对靠后的排长听到。

所以说,真正大喊的就是排长和班长。

大家看看美剧《兄弟连》,美军E连交火的时候,排长和班长都是需要高声吼叫进行指挥的,比如让士兵冲锋,迂回或者撤退。这是因为前线枪炮声是震耳欲聋的,你就是扯着嗓子喊,官兵也只能模糊听到命令。

所以各国部队都有传令兵、通讯员,就是用来跑来跑去传令用的。

至于大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也是寻常事。

大家看看军官回忆录就知道,班长和组长是跟着普通士兵一起上的,排长距离也不远。

他们都是大喊发命令,督促士兵作战。

作为军官来说,从连长开始就是指挥战斗,营长开始只有自卫手枪而已,不需要他们开枪作战。

这些军官的任务,就是督促官兵作战,不允许官兵随便临阵退缩,或者拖延作战。

在战场上,临阵退缩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轻则关禁闭、坐牢,重则当作逃兵枪毙,喊几句是轻的。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由于苏军使用了大量的新兵,而战役又太惨烈,出现了很多临阵退缩的新兵。

苏军也不含糊,直接枪毙了1万4000人,相当于枪毙了一个师。

话说回来,美国临阵退缩的士兵也不少。在二战期间,美军有2万1000名被判处逃兵罪的士兵。

实际上,被指控为逃兵的美军士兵有5万多人,其中2万人被确认为逃兵。1942年5月份,美军陆军出现的逃兵就有2822人。

不过美国人比较仁慈,只有 49个逃兵被判死刑,其他都是服劳役而已,真正被执行死刑的只有埃迪·斯洛维克一个倒霉鬼。

埃迪·斯洛维克之所以判死刑,是因为他在1944年10月第一次参战就逃走了。当时美国陆军赦免了他的逃兵行为,让他回到原部队,结果2天后他又逃走了。被抓捕后,埃迪说自己发誓,只要被送回军队就立即逃走。随后,埃迪果然连续逃走多次。

埃迪的所作所为,他的老家人并不稀奇。这是因为埃迪是老家著名的小混混,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犯罪行为,但品质恶劣,做过很多坏事。

由于埃迪连续逃走,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士兵认为美军的军纪是糊弄人的。对于埃迪这种逃了几次且发誓一定会逃的家伙都多次赦免,还有谁会认真打仗。

鉴于埃迪印象太恶劣,而且他一直坚持会逃走,最终军事法庭在1944年11月11日判处他死刑。

1945年1月31日,10个美军士兵对埃迪执行枪决!

找这么多人,是让他们不知道是谁射出了致命的子弹,减少杀死自己同胞的负罪感。

埃迪确实非常倒霉,第一轮射击后,他仅仅负了重伤,并没有死去。无奈之下,10个美军士兵只能进行第二轮射击,最终将埃迪射死。这次处决,持续了15分钟。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