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真的靠谱吗?(三国志是不是真的)

《三国志》真的靠谱吗?

一,《三国志》真的靠谱吗?

看了问题描述,题主对“戮”字理解有严重错误。


题主讲到的马谡在不同传记的三种不同结局,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诸葛亮传》写“戮谡以谢众”,马谡被杀;《马谡传》写“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涕流”,马谡死在狱中;《向朗传》写“谡逃亡”,马谡逃走。三种结局有矛盾。但这不是不能解释。“逃亡”肯定发生的最早,马谡兵败失街亭后,自思回去必死,于是逃走,但是被抓回来了。所以有了后面的“下狱物故”和“戮谡以谢众”。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戮”这个字,题主认为“戮”是贬义词,好像用了戮就是被杀的是好人,是冤杀的感觉,还强调“诛”与“戮”的区别,认为诛才是褒义,杀有罪之人。这是题主完全理解错了。“戮”不是贬义词,比如它在各种古书中有如下用法:“戮罪”,就是诛杀有罪的人;“戮佞”,就是铲除奸佞,这可都是褒义用法。

那“戮”和“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戮”除了“诛杀”之外另有一层意思是“陈尸示众”,或者“对尸体砍杀”。《国语》中有“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戮尸枭首”。所以,就是把尸体陈列,砍下首级。《诸葛亮传》的“戮谡以谢众”很可能用的是“戮”这个本意,意思是将马谡的尸首陈列出来,以安众人之心。

于是,我们就能得出一种最合理的解释,马谡是先逃亡,被抓后死在狱中(可能事先被定罪但未被杀,也可能还没定罪),然后被诸葛亮陈尸于众将面前,让众将安心。如此一来,是不是就根本没有矛盾了?

其实,史书中由于各种史料缺失,或是为表达一些不便明说的问题而采用“春秋笔法”导致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这是很常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一本史书的价值。尤其是《三国志》中,三家记载同一件事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加上蜀汉不设史官,更让很多问题扑朔迷离。这是可以理解的。

二,三国志这个游戏怎么样

《三国志》的真实性还是很高的。先看看当时人的评价。“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西晋大臣说他的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如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裴松之说“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证,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正因如此,他的《三国志》和《史记》等合称前四史,成为史学名著。陈寿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大部分是客观公正的,但是个别人会有主观想法的评论。比如他对曹氏宗亲和对司马氏的评论,溢美之词很多,不可尽信。

三,三国志真的假的

感谢邀请

《三国演义》是小说,真真假假,而且把诸葛亮都给神话了,很大部分都是虚拟的。

《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要真实的多,但无论什么史书,都会夹杂一些作者的主观意识,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至于三国志游戏,是日本出的,对我们的历史再怎么了解,也是片面的,只是个游戏罢了,娱乐

四,三国志是真的还是假的

有总比没有强。

三国志至少在正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前四史"作为私人著史,也没有乱编胡写的不良风气。

至于淮确度,年代久远,便是陈寿也不敢确定史籍的真实性,或有多种传闻记载,陈寿为了保险起见分别记在不同的传里。

至于蜀书,本来就比吴书,魏书少很多,因为蜀国不置史官,这些资料都是陈寿自己搜集的,私人著作,野史传说,恐怕毛病更多,陈寿自己都一脸茫然,只有尽可能记载可性度大的。

戮谡以谢众,在陈寿眼里,的确如此,至于诸葛亮的心情,又有谁知呢?


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同期的诸多史集,惟有陈寿的三国志流传最广,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五,三国志真的好玩吗

三国志可靠,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三国志》真的靠谱吗?(三国志是不是真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