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明朝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明朝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

一,明朝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

01靖难之役的起因

 朱棣何时起了对抗朝廷的念头呢?

朱标死后,储君人选成为了朱元璋最忧愁的事情。由于儿子众多,谁都垂涎皇位。如果选老二为太子,那么老三怎么想呢?老三会不会动歪脑筋:把老二刺杀了,自己做太子!朱元璋心里明白:东宫人选若不早定,必然招致兄弟互相争夺的局面。

朱元璋明白不能坏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但是朱标的长子还是个儿童,怎能担当皇位大任呢?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扫活动,为朱允炆清除了朱姓外部的威胁。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位被自家儿子夺取了。

姚广孝是朱棣的一个心腹谋士,在朱允炆被封为储君之时,就向朱棣进言:“朱允炆小小年纪难当大任,如今外姓权臣已被太皇清除,朱姓一辈中又数你最优秀,皇位有机会争取,希望您早做准备。”

朱棣听过姚广孝的进言后,并没有有所动作。但当建文帝上位颁布“削藩”法令之后,朱棣马上敏锐觉察到自己地位有危险,想起了姚广孝当初的进言,开始采取行动抵抗朝廷了。

朱棣对抗朝廷有哪些顾虑呢?

  朱棣抵抗朝廷的方法大概分为两类:一方面燕王的封地靠近蒙古,他开出了优惠条件,招降了许多骁勇善战的蒙古士兵;另一方面朱棣深知建文帝根基本身,利用自己京城中的亲信,拉拢对建文帝心怀不满的官员。内外政策兼施,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瓦解朝堂内建文帝的根基。

  朱棣并不敢明目张胆与朝廷摊牌,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方面自己实力尚小,时机还没有成熟;另一方面朱棣的三个亲生儿子还被扣留在南京城当人质。因为燕王朱棣并不敢轻举妄动。

军事实力不足可以慢慢蓄力,但是儿子怎么要回来的呢?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一年“太极”,此间朱棣给自己亲侄子上演了各种鬼把戏,装疯,装病,甚至装死,不断打“感情牌”,请求临死前见上自己的亲生儿子。


  建文帝朱允炆轻信了“亲叔叔”朱棣的鬼话!心一软,归还了朱棣的三个儿子。见到三个儿子,朱棣马上就开始筹备起事了!就像卢沟桥事变一下,出兵总要找个理由吧!此时燕国的两个官员犯罪被朝廷抓走杀死了,朱棣马上抓住这个理由,谴责建文帝听信小人谗言,杀死了自己的忠臣,借口“清君侧”,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02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出的名号!

  

朱棣为了给自己的“叛乱”正名,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儿,花费了心思。他写了两篇文章昭告天下,高举儒家的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录》等等,坚持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声明自己发动的“靖康之役”不是内乱行为,而是终止内乱的行动。

  朱棣道出了自己多年的“苦水”,公开发布谴责建文帝朱允炆的言论!他指责建文帝没有及时告诉他父皇(朱元璋)病急的消息,导致父皇临终前没有见最后一面;他还指责,父皇葬礼上建文帝没有允许他参加;他还指责道朱允炆毁坏了先皇留下的宫室,不听祖训。总之高举儒家尊崇的孝道,高举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录》,满世界打击建文帝。

朱棣还谴责朱允炆身边的亲信们!说他受到“齐泰、黄子澄”等奸佞臣子的谗言,进行了迫害皇子的“削藩”政策。他还声明:自己武力对抗的对象并不是朱允炆,而是朝堂上的奸佞小人,并且自己作为叔叔义不容辞。他坚持自己所进行的行为都是正当的自我防卫,声明自己并不垂涎侄子的皇位。


  尽管朱棣的“出师之名”很牵强,但是“名号”是很重要的,并且还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这些言论,不仅使他的不义行为站住了脚跟,而且还拉拢了众多和他一起对抗朝廷的“叛军”。朱棣得到皇位后,马不停歇修改历史记载,碰到和他“出师之名”相违背的内容,统统出去,不能让人否认他皇位的合法性。


  03靖难之役的过程与结局


  建文帝朱允炆与朱棣之间展开了三年的内战,叔侄血腥的皇位之争非常血腥。战争初期,朱棣并不占优势,只有十万军队,领土也有限,钱粮更加比不上南京朝廷。建文帝一方却有全国钱粮兵马,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王,实力大增。


  朱棣虽然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质量上却很有竞争力。领导能力,军队作战能力,这些都是朱允炆难以企及的。随着战争时间的推移,燕王这一部分优势越来越凸显。而朱允炆一方,于是指挥多处失误,兵员士气不足,内部腐败无能,于是节节败退,很多将领看不到希望都投奔到了朱棣一方。

朱允炆也并不是没有人支持,朝鲜国王李芳远就非常看好建文帝,还派兵从北方攻打朱棣后背,与建文帝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尽管如此,南京朝廷还是没有扭转败局,输掉了战争。

  朱棣攻下南京城后,对待朱允炆的亲信身份的残忍。对待宁死不屈的忠臣们,剥皮、下油锅无所不用其极。并且还不放过他们的家属,送他们的女眷教坊当妓女,或者送去军营慰问官员,受尽数万将士的凌辱。朱棣连他们的尸首也不放过,下旨将摧残致死的尸体丢掉喂狗。

建文帝的下场到如今还是一个悬案。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南京城破之时,皇宫内起了一场大火,朱允炆和其家眷被火烧死了;另一种说是朱允炆乔装成和尚逃出南京,流亡到了海外。

二,明朝靖康之耻历史

大明朝是1638年由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洪武三十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因此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觉得要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开始削藩。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京城。

削藩削到燕王时,燕王不想放弃既得利益,所以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南下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最终成功,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这就靖康之难。

三,明朝靖康之变简介

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继位之初,向太后述政,打击变法革新派。向太后死后, 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1101),亲自主持政事。此时,变法守旧两派斗争极严重,成为北宋末统治中极为敏感的问题,徽宗企 图清除这种内部斗争,调和两派,成为他执政时期政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此时宋朝 还面临着农民起义与新兴的强大金政权的双重威胁。 徽宗任用蔡京主持政务,以期 平弥两派斗争,但蔡京不仅不能平弥二者仇恨,反而,利用权势,打击其他官僚, 又借变法强国之政大肆搜刮民力,唆使徽宗崇尚道教力量,挥霍钱财,从而引起了 更大的社会动乱,在两浙有方腊的起义,在山东又有宋江为首领的起义,极大地损 坏了宋的统治力量,经长期斗争,才使起义平息下来。

在对外族进攻上,蔡京一手遮天,将领难以用命,金兵连续给予北宋以沉重打 击。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兵锋直指宋都城,徽宗慌乱不堪,以儿子为监国, 准备南逃金陵。在宗泽等大臣迫使下,传位与儿子赵桓,为钦宗,自为太上皇,改 元为靖康(1126)。

钦宗在抵抗金军同时,大肆进行投降准备,朝内战与和两派争持不下,暂时达 成和议后,两派斗争更加激烈。 靖康元年(1126)金兵第二次南下,再次围攻开封, 钦宗用道士郭京为将,企图以咒语破金兵于城下,结果大败。

靖康二年(1127)金 军攻破开封,徽、钦二帝及宗室、大臣三千余人被俘走,北宋王朝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四,靖康 明朝

耻辱本耻,一段可以恶心所有人的历史:靖康之耻

一个本可金戈铁马,光照千古的历史,却活生生变成了抱残守缺,尊严丧尽的代名词,一个本来富庶兴旺,大有可为的皇朝,却硬生生变成个弱不禁风,胆小糯软的待宰羔羊,一个我们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社死”现场,与明朝“甲申国难”齐名的丢人时刻:“靖康之难”也可以叫做“靖康之耻”。

北宋徽宗年间,北边黑龙江一带有一个游牧部落: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这个部落在他们的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变得非常强盛,于是就建国了,名字叫做“金”,在金的隔壁有一个辽国,辽之前也是个雄霸一方的强国,强盛时经常欺负周围的游牧部落,金国就是挨欺负的其中一个,动不动就被抓走作为奴隶。

好景不长,因为辽国内部政治的腐朽,跟贵族之间的矛盾纷争,很快就让辽国摇摇欲坠了。而女真人却逐渐强盛,发展起来的金第一件事,就是想灭掉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虽然强盛,但是奈何国家人少,于是金国的某个大臣就提议说可以跟南边的宋朝一起合作,灭掉辽。

而联宋灭辽对当时的宋朝来说根本没有太大好处,宋朝人不傻应该都不会答应,所以金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向宋朝发出了邀请,可谁知智商堪忧的宋徽宗很快就答应并跟金建立了“海上盟约”,条件是灭了辽国就把原本辽抢走的燕云十六州还宋朝

五,靖康之耻有多惨烈正史都无法记载

首先来说,靖难之变的起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举措严重威胁到了燕王朱棣的核心权力和安全,为了自保朱棣只能起兵发动靖难。当年朱元璋分封众多儿子为王时是想着让自家人守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的,但是到了朱元璋晚年他也清楚的看到了各地藩王做大后会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就在死前安排朱允炆要进行削藩。而朱允炆上台之后也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进行削藩了,但毕竟太年轻欠缺经验,削藩时不仅操之过急而且下手太重,搞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最终朱棣为了自保只能起兵靖难了。

其次就是,靖难之变直接导致了明王朝政局的变化,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成功的掌握了明王朝的核心权力。其实在朱棣之前,历史上还没有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但是在种种原因的加持下最终身为藩王的朱棣赢得了这场战争,攻进了金陵城。而作为君王的建文帝朱允炆则是因为靖难之变的原因直接从神坛跌落,最终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了。朱棣由燕王直接成为了明王朝的君王,使得明朝的政局发生了变化。

最后就是,朱棣后来将明王朝的都城由金陵迁往了北平,使得明朝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北移了,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原本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属于南方的金陵,使得明朝的南北方发展差距较大。而由于朱棣是来自北方的燕王,其根据地都在北方,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便把都城迁到了自己的封地北平。这样就是使得明朝的政治中心往北迁移了,经济中心自然也就跟着走了,北方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好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推手游 提供的明朝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